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644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題昭君墓 (1644)

              

103

來源

會考問題庫

              

104

文類

【文類】

古詩(含詩經楚辭)

              

105

作者

【作者】

翦伯贊 (9851)

              

106

題解

【題解】       

翦伯贊,是現代歷史學家。《題昭君墓》一詩和一般寫王昭君的詩截然不同,寫出了嶄新的觀點。詩人認為王昭君出塞和親是一件正面的事,因為詩人主張的是國家一統的和平團結的局面。

              

107

文本

《題昭君墓》翦伯贊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1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2

              

108

注釋

【注釋】

1      烽煙:烽火臺報警之煙。古時邊境有敵情,就在烽火臺舉火放煙,節節報警。

2      鳴鏑:響箭,比喻戰爭。鳴鏑無聲五十年全句:意思是說,漢朝與匈奴之間五十年沒有發生戰爭。

              

109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前後對比

詩中將漢武帝和王昭君作了鮮明的對比。武帝窮兵黷武,大戰一觸既發;王昭君則憑她的一曲琵琶歌聲,和親塞外,使漢朝與匈奴之間五十年都沒有發生過戰爭。

2    夾敘夾議

詩中不但敘述了漢朝歷史的大事,而且評論了漢武帝和王昭君這兩個歷史人物。詩人是比較欣賞王昭君的行為的,因為她能夠犧牲個人,令天下和平。

3    巧用借代

詩人並沒有明言王昭君這個人物,而是借用「何如一曲琵琶好」一句,以「琵琶」這件有象徵意義的樂器借代昭君,使詩歌更加含蓄,而且增添了詩意。

4    巧用象徵

    詩中沒有明言戰事,而是通過「烽煙」一詞象徵戰爭的一觸即發;又通過「鳴鏑無聲」幾字,象徵沒有戰事,天下太平的形勢。

5     押韻和諧

此詩的韻腳全押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押韻的字包括「篇」、「煙」、「年」,格律嚴謹。

              

110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題昭君墓》一詩寫了兩個時期的歷史,前者是漢武帝大肆開拓邊疆的歷史,後者是王昭君和親塞外的歷史。

1    批評漢武帝大肆開拓邊疆

    詩的首二句「漢武雄圖載冊篇,長城萬里遍烽煙」,是漢匈全面開戰時的真實寫照。雄才大略的武皇帝自不甘心,大戰一觸既發,結果必定導致百姓生靈塗炭。

2    讚賞王昭君和親塞外

    詩人非常欣賞王昭君的犧牲小我的精神,一個自幼生長於湖北的年輕女子,迢迢萬里,自長安遠赴大漠苦寒之地,背井離鄉,置身於一個全然不同的陌生地方。詩人對歷史上的民族和親政策表示贊同,反對征戰。

              

111

語譯

【語譯】

武皇帝雄才大略,窮兵黷武,大戰一觸既發。使長城萬里遍佈烽火臺報警之煙。這倒不如歷史上的一個年輕女子王昭君,憑她的一曲琵琶歌聲,和親塞外,使漢朝與匈奴之間五十年都沒有發生過戰爭。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

1      此詩的首二句描寫了甚麼時期的歷史?

2      詩中「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兩句描寫了甚麼時期的歷史?

3      詩人對「昭君出塞」一事提出了甚麼新的歷史觀點?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兩句描寫了漢武帝大肆開邊拓土,窮兵黷武,使漢朝和全面開戰的一段時期的歷史。

2      這兩句描寫了王昭君和親塞外,使漢朝與匈奴之間五十年都沒有發生過戰爭的一段時期的歷史。

3      詩人認為「昭君出塞」可令民族和平相處,這比戰爭更能為人民帶來好處,所以是一件好事,而不是悲劇。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

1      詩中塑造了哪兩個歷史人物的形象?

A     漢高祖和王昭君

B     惠帝和王昭君

C     漢文帝和王昭君

D     武帝和王昭君

2        承上題,詩人運用了甚麼手法來塑造她們的形象?試略述之。

3        詩中「長城萬里遍烽煙」、「鳴鏑無聲五十年」兩句,運用了甚麼相同的寫作手法?試略述之。

4        以下哪一項不是此詩的寫作特色?

A     夾敘夾議

B     對仗工整

C     巧用借代

D     押韻和諧

5      詩中巧用借代的手法,試舉例加以說明。

6      承上題,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D     武帝和王昭君    ü

2      對比:詩人將漢武帝和王昭君作了鮮明的對比。武皇帝使大戰一觸即發,是窮兵黷武的形象王昭君則憑她的一曲琵琶歌聲,和親塞外,使漢朝與匈奴之間五十年都沒有發生戰爭,是忠貞愛國和愛好和平的形象。

3      象徵:詩中沒有明言戰事,而是通過「烽煙」一詞象徵戰爭的發生;又通過「鳴鏑無聲」,象徵沒有戰事、天下太平的形勢。

4      B     對仗工整 ü

5      詩人並沒有明言王昭君這個人物,而是借用「何如一曲琵琶好」一句,以「琵琶」這件有象徵意義的樂器借代昭君。

6      好處:使詩歌更加含蓄,而且增添了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