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585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 (1585)
|
103 | 來源 | 高考題庫2008
|
104 | 文類 | 【文類】 現當代散文
|
105 | 作者 | 【作者】 徐志摩 (9832)
|
106 | 題解 | 【題解】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詩人,散文家。名章垿,初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字志摩,小字又申,筆名有南湖、雲中鶴等。於1931年因飛機失事遇難。其散文沒有形式束縛,更易表現奔放不羈的情感。 本文的創作背景發生於1922年冬,當時的北平市財政總長羅文幹,因涉嫌賣國納賄遭到拘捕,不久釋放,後來又因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彭允彝的提議,被重新收禁。一時清濁淆惑,謠傳紛紜。羅文幹的密友同事,北大校長蔡元培等,因深信羅素日操守廉潔,又不滿被稱為「代表無恥」的彭允彝干涉司法,蹂躪人權的行徑,遂聯合知識界發表宣言,抗議此事,掀起風潮,並辭職離京。
|
107 | 文本 | 《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 徐志摩 照群眾行為看起來,中國人是最殘忍的民族。 照個人行為看起來,中國人大多數是最無恥的個人。慈悲的真義是感覺人類應感覺的感覺,和有膽量來表現內動的同情。中國人只會在殺人場上聽小熱昏1,決不會在法庭上賀喜判決無罪的刑犯;只想把潔白的人齊拉入混濁的水裏,不會原諒拿人格的頭顱去撞開地獄門的犧牲精神。只是「幸災樂禍」、「投井下石」,不會冒一點子險去分肩他人為正義而奮鬥的負擔。 從前在歷史上,我們似乎聽見過有甚麼義呀俠呀,甚麼當仁不讓,見義勇為的榜樣呀,氣節呀,廉潔呀,等等。如今呢,只聽見神聖的職業者接受蜜甜的「冰炭敬」,磕拜壽祝福的響頭,到處只見拍賣人格「賤賣靈魂」的招貼。這是革命最彰明的成績,這是華族民國最動人的廣告! 「無理想的民族必亡」,是一句不刊的真言。我們目前的社會政治走的只是卑污苟且的路,最不能容許的是理想,因為理想好比一面大鏡子,若然擺在面前,一定照出魑魅魍魎的醜跡。莎士比亞的醜鬼卡立朋(Caliban)2有時在海水裏照出自己的尊容,總是老羞成怒的。 所以每次有理想主義的行為或人格出現,這卑污苟且的社會一定不能容忍;不是拳打腳踢,也總是冷嘲熱諷,總要把那三閭大夫3推入汨羅江底,他們方才放心。 我們從前是儒教國,所以從前理想人格的標準是智仁勇。現在不知道變成了甚麼國了,但目前最普通人格的通性,明明是愚暗殘忍懦怯,正得一個反面。但是真理正義是永生不滅的聖火;也許有時遭被蒙蓋掩翳罷了。大多數的人一天二十四點鐘的時間內,何嘗沒有一刹那清明之氣的回復?但是誰有膽量來想他自己的想,感覺他內動的感覺,表現他正義的衝動呢? 蔡元培所以是個南邊人說的「戇大」,愚不可及的一個書呆子,卑污苟且社會裏的一個最不合時宜的理想者。所以他的話是沒有人能懂的;他的行為是極少數人--如真有--敢表同情的;他的主張,他的理想,尤其是一盆飛旺的炭火,大家怕炙手,如何敢去抓呢? 「小人知進而不知退,」 「不忍為同流合污之苟安,」 「不合作主義,」 「為保持人格起見……」 「生平僅知是非公道,從不以人為單位。」 這些話有多少人能懂,有多少人敢懂? 這樣的一個理想者,非失敗不可;因為理想者總是失敗的。若然理想勝利,那就是卑污苟且的社會政治失敗--那是一個過於奢侈的希望了。 有知識有膽量能感覺的男女同志,應該認明此番風潮是個道德問題;隨便彭允彝京津各報如何淆惑,如何謠傳,如何去牽涉政黨,總不能掩沒這風潮裏面一點子理想的火星。要保全這點子小小的火星不滅,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良心上的負擔;我們應該積極同情這番拿人格頭顱去撞開地獄門的精神。 |
108 | 注釋 | 【注釋】 1 小熱昏:江浙一帶民間的一種曲藝樣式。 2 卡立朋:或譯凱列班,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The Tempest)中的人物,一個野蠻而醜怪的奴隸。 3 三閭大夫:即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屈原。
|
109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直抒胸臆 作者表現了奔放激烈的情感,沒有掩飾內心的想法,脫口而出地議論時事。作者內心的激動,實在是來源於他對社會黑暗的痛恨,對理想的追求,情感真摯。 2 以古諷今 作者用古今對照的手法,將歷史上尚不少見的「義」和「俠」 的氣節壯舉,對比今日社會到處「拍賣人格」、「賤賣靈魂」的醜惡現實。又引多句古典名句,諷刺很多人都知道,但沒多少人能懂和敢懂。 3 欲揚先抑 前文所有看似悲觀消極的言論,其實都是作者欲揚先抑的鋪墊,結尾總結有知識有膽量能感覺的男女同志是理想的一點希望,高呼他們的責任,要保存理想的火星。 4 運用反覆、排比 文中運用反覆的手法以表達作者對社會的不平之氣。起首二句已有氣勢迫人,驚心震耳之感。接著,作者連用三組「只……不會」的排比句式,從不同側面勾勒了國民冷漠的卑俗群相。 5 運用比喻 作者喜歡以幽默的比喻來表現社會的現實,使文章富有趣味性,而且有些說話直接說反而不深刻,但透過比喻說明就讓讀者自我細味。例如以理想比作大鏡子,能照出醜惡。 6 運用反語 作者對卑污苟且的社會作出深刻的評擊,配合強烈的挖苦反語,更見作者痛之深和恨之切的情感。 7 多用反問 作者運用不少反問來讓讀者反思問題,了解文章所說的事實。例如「何嘗沒有一刹那清明之氣的回復?但是誰有膽量來想他自己的想,感覺他內動的感覺,表現他正義的衝動呢?」一句一句的震撼讀者的心靈,好像在喊叫沉默的民族反省。 8 另類風格 徐志摩的藝術風格,整體上給讀者的基調是繁富華麗、輕盈飄逸。《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卻是徐志摩一個例外的寫作風格,它所呈現的是在徐志摩散文中極少見的簡約質樸面貌。
|
110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揭示中國社會的醜況 文章毫不留情地解剖社會的陰暗和醜惡,說出當時普通人格的通性,直斥為殘忍、無恥、愚暗、懦怯,沒有慈悲的正義、失去感覺人類應感覺的感覺、缺乏內動同情的膽量。 2 深痛理想主義被打擊 卑污苟且的社會政治,最不能容許的是理想主義。理想主義的行為和人格的出現,必遭打擊。「無理想的民族必亡」是發自理想者心底的悲憤,是心裏的吶喊,在當時的陰暗時代中,是一聲驚醒沉默民族的警鐘。 3 文末附以寄望 作者在文末寄望有知識有膽量能感覺的男女同志,高呼要保持理想精神不滅,是他們的責任,是他們良心上的負擔。
|
111 | 語譯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文章提及「中國人只會在殺人場上聽小熱昏,決不會在法庭上賀喜判決無罪的刑犯」說明了甚麼?試略述之。 2 文中提及「理想好比一面大鏡子」的「大鏡子」照出了甚麼? 3 以下哪一項為文中對蔡元培的正確描述? A戇大 B書呆子 C社會眼中的理想主義者 D作者提倡的理想主義者 4 作者提及儒家提倡的人格,與現今社會的人格有何分別?又兩者形成怎樣的效果?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中國群眾冷漠的共性,失去了慈悲的正義,沒有感覺人類應感覺的感覺和膽量來表現內動的同情。 2 社會政治卑污苟且的一面 3 D作者提倡的理想主義者 ü 4 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是智仁勇;現今社會的人格卻是愚暗殘忍懦怯。 形成正反對比的效果。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文章起首「照群眾行為看起來,中國人是最殘忍的民族。照個人行為看起來,中國人大多數是最無恥的個人。」運用了哪種手法?又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情感? 2 「這是革命最彰明的成績,這是華族民國最動人的廣告!」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 A肯定 B反問 C反語 D呼應 3 承上題,以上所運用的寫作手法有何作用? 4 試在文中找出任何一句反問句,並說明使用反問句的好處。 反問句: 好處: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反覆。表達作者對社會群眾的憤怒、不平之氣。 3 使作者對卑污社會的評擊更深刻 / 挖苦的反語隱含情感,讓讀者更體會到作者深痛的情感。 4 反問句: 「大多數的人一天二十四點鐘的時間內,何嘗沒有一刹那清明之氣的回復?」 「但是誰有膽量來想他自己的想,感覺他內動的感覺,表現他正義的衝動呢?」 好處:表現肯定語氣 / 使表現的思想和情感更深刻 / 讓讀者反思及留下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