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537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古城 (1537)

         

103

來源

高考課程指定篇章

         

104

文類

【文類】

新詩

         

105

作者

【作者】

何其芳 (9816)

         

106

題解

【題解】       

        《古城》是何其芳早期的詩歌創作,寫於1934414,收在詩集《預言》第二卷中。這時作者仍在北京求學,詩中表現了他對黑暗的現實感到不滿,但又走不出來,最後又「逃回這古城」的憂鬱和苦悶。詩中「古城」所指歷來有不同說法:一說西安,一說北京,一說中國的象徵。如果結合作者的生平來看,何其芳曾「出遊」萬縣,之後重返北京。根據文本提及所過之處,古城所指應為「北京」無誤。

         

107

文本

      《古城》      何其芳

有客從塞外歸來,

說長城像一大隊奔馬

正當舉頸怒號時變成石頭了。

(受了誰的魔法,誰的詛咒!)

蹄下的衰草年年抽新芽。

古代單于1的靈魂已安睡在胡沙裏,

遠戍的白骨也沒有怨嗟……

 

但長城攔不住胡沙

和著塞外的大漠風

吹來這古城中,

吹湖水成冰,樹木搖落,

搖落浪遊人的心。

 

深夜踏過白石橋2

去摸太液池3邊的白石碑4

以後逢人便問人字柳5

到底在那兒呢,無人理會。

悲這是故國遂欲走了,

又停留,想眼前有一座高樓,

在危闌上憑倚……

 

墜下地了

黃色的槐花,傷感的淚。

邯鄲逆旅的枕頭上6

一個幽暗的短夢

使我嘗盡了一生的哀樂。

聽驚怯的夢的門戶遠閉,

留下長長的冷夜凝結在地殼上。

地殼早已僵死了,

僅存幾條微顫的動脈,

間或,遠遠的鐵軌的震動。

 

逃呵,逃到更荒涼的城中,

黃昏上廢圮7的城堞8遠望,

更加局促於這北方的天地。

說是平地裏一聲雷響,

泰山:纏上雲霧間的十八盤9

也像是絕望的姿勢,絕望的叫喊。

(受了誰的詛咒,誰的魔法!)

望不見落日裏黃河的船帆,

望不見海上的三神山10……

 

悲世界如此狹小又逃回

這古城。風又吹湖冰成水。

長夏裏古柏樹下

又有人圍著桌子喝茶。

 

四月十四日

 

         

108

注釋

【注釋】

1      單于:漢朝時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

2      白石橋:位於太液池旁,以白石所砌成的橋。非專名,只是一般叫法。

3      太液池:現在北京故宮西華門外的北海、中海和南海的統稱。

4      白石碑:位於太液池旁,與「白石橋」一樣只是一般叫法而已。

5      人字柳:即檉柳,又名人柳、觀音柳。根據《漢園集》所載,本句之前還有「月光在摸碑上的朱字」一句,後來收錄在《何其芳文集》時刪掉了。

6      邯鄲逆旅的枕頭上:邯鄲,古都邑名,戰國時趙國國都,今河北南部。「邯鄲夢」故事來自唐沈即濟《枕中記》,記載盧姓書生由於家貧,四處流浪,在旅店中巧遇道士呂翁,呂翁給他一個枕頭,叫他枕著睡。盧生在睡夢中享盡榮華富貴,甦醒時,床邊不遠處的黃粱還未煮熟,由此領悟到功名富貴皆虛幻的道理。

7      廢圮:廢,廢棄。圮,毁壞。

8      城堞:堞,城上如齒狀的矮牆,也稱女牆。城堞也就是城牆。  

9      十八盤:盤,通「蟠」,迴繞。意思是山勢十分迴旋曲折。

10    三神山:古代傳說東海有三神山,即蓬萊、瀛洲和方丈三山,屬於神仙居住之地。《拾遺記》「海中有三山,其形如壺,方丈曰方壺,蓬萊曰蓬壺,瀛洲曰瀛壺。」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1     生離城之念

        第一層次描述詩人身在北京這個「古城」時的感受,流露出詩人懷古自傷的感情,表達了他對現實的絶望。眼見國家衰亡的局勢感到絶望,他表示自己是個寄居在「古城」的浪遊人,暗示自己有離去的念頭。詩人想離開「古城」,同是卻又依依不捨,籍遊覽古城來排解寂寥,可見詩人內心的感傷和寂寞。

2     離城的經歷和感受

        第二層次描寫古城荒涼的景象以及詩人逃離後所見到的荒涼景象。詩人滿心驚怯逃離古城,想逃到温暖、充滿希望的地方。可是詩人望不到象徵希望與美好的黃河裏的船帆、海上的三神山,眼前的一切都沒有生氣,也沒有希望了。

3     走不出去的苦悶

        第三層次寫詩人逃離古城後又無奈返回,面對絶望的現實,詩人無處可逃,只好感歎世界的狹小。時間不停流逝,古城的人們仍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過著生活,惟有詩人自己經過努力之後卻一無所獲,只剩下一個空虛、悲傷的自己。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結構嚴謹

        本詩共分六節,分成三個層次。以古城這個主題連貫起來,層層遞進,演示了詩人的情感變化,結構嚴謹。另外,本詩首尾呼應,末節「風又吹湖冰成水」回應第二節的「吹湖水成冰」,暗示時間的流逝。

2     善於營造氣氛

        《古城》一詩籠罩著蕭條落寞的氣氛,詩裏側重描寫秋、冬肅殺的景象,給人一種淒冷的感覺,抒發詩人孤寂之情。

3     善用象徵手法

        何其芳在詩中多次運用象徵的手法,通過一系列的意象,寄寓自己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想像。還有,詩人成功地把不同時間、空間的意象揉合在一起,渾然天成又不使人驚覺。詩人又利用季節的變換貫穿全文,象徵生活的單調重複,襯托出詩人無奈和寂寞的心情。

4     形式靈活富節奏美

        《古城》雖然是何其芳的早期創作,形式上比較靈活,明顯不同於嚴格的格律詩,較傾向於後期的自由詩。詩中每行詩句參差不齊,自然且多變化。詩中善用歐化句法的待續句加強節奏變化之美。

5     比喻新穎

        詩中用了多個生動的比喻,令所寫的事物更形象化、更傳神,給人深刻的印象。

6     善用對比

        詩中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突顯了詩人的感受。「吹湖水成冰」與「風又吹湖冰成水」是一個明顯的對比,以「冰」對比「水」,表示時間的流轉,指作者逃離古城,又重返,已過了一年。

7     化用典故

        詩中用了不少典故,引起感興,表達詩人的情緒。詩中「樹木搖落」語出《楚辭》「草木搖落而變衰」,「衰草」語出「連天衰草」。「邯鄲一夢」引用了唐代傳奇小說《枕中記》的故事,喻人生如夢。「三神山」則引用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的傳說。

8     用字典雅

        本詩用了不少典雅的字詞,包括「長城」、「衰草」、「單于」、「白石橋」、「白石碑」、「廢的城堞」、「泰山」、「黃河」等字眼,頗能符合詩情,帶有中國古典的色彩。題目「古城」兩字也有一種令人緬懷過去的力量,觸起「今非昔比,富貴如夢」之感。

9     標點符號運用出色

        詩人在《古城》一詩用了三個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餘音嬝嬝、欲語還休的感覺。另外,詩中用了兩個括號,括號有暗示的意味,引起讀者的注意,促使他們的自由想像。

              

111

語譯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問題】

1        文中「說長城像一大隊奔馬/正當舉頸怒號時變成石頭了。」一句,象徵了甚麼?

A時光飛逝,暗示急速的變化。

B 觸動懷古自傷之情,暗示中國國勢的衰落。

C長城氣勢雄偉。

D以上沒有一項正確。

2        以下哪一項不是暗示時間流逝的意味?

A啼下的衰草年年抽新芽

B古代的單干的靈魂已安睡在胡沙裏

C 遠戍的白骨也沒有怨嗟

D深夜踏過白石橋

3.     作者為甚麼說泰山「像是絶望的姿勢」?是泰山的「姿勢」客觀地改變了,還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投射?試略述之。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B 觸動懷古自傷之情,暗示中國國勢的衰落    ü

2      D深夜踏過白石橋        ü     

3.     參考答案:

主觀感情的投射:泰山本來是很有氣勢的景物,可作者當時十分悲觀,所以泰山便帶有感傷的色彩,成為絶望的姿勢。其實絶望的並非泰山,而是詩人自己而已。

(言之成理亦可。)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問題】

1        詩中運用大量的對比手法,例如:以「冰」對比「水」。以下句子為動靜對比的組合,試填寫下表。     

 

表示「動」的詞語

表示「靜」的詞語

A「長城像一大隊奔馬/正當舉頭怒號時變成石頭了」

 

 

B「地殼早已僵死了,僅存幾條微顫的動脈」

 

 

2.  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試舉任何一例並說明之。

3.  詩歌結束寫「長夏裏古柏樹下/又有人圍着桌子喝茶」,象徵古城裏人們的生活:

A老化

B缺乏運動

C單調、不斷循環

D精彩、有意義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表示「動」的詞語

表示「靜」的詞語

A「長城像一大隊奔馬/正當舉頭怒號時變成石頭了」

奔馬

石頭

B「地殼早已僵死了,僅存幾條微顫的動脈」

動脈

地殼

2    「長城像一大隊奔馬」:把長城比作奔馬,使長城往日雄偉的形象更加鮮明。/

      「墜下地了 / 黃色的槐花,傷感的淚」:以黃色的槐花比喻落下的淚,使作者倚闌淚下的畫面更具體化。/

        「地殼早已僵死了,僅存幾條微顫的動脈」:把路軌比作微顫的動脈,使僵死的大地和動脈形成強烈的對比,暗示詩人絶望的感情。

3     C單調、        不斷循環        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