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318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醉翁亭記 (1318)
| ||||||||||||||
103 | 來源 | 新高中指定篇章
| ||||||||||||||
104 | 文類 | 【文類】 唐至清散文
| ||||||||||||||
105 | 作者 | 【作者】 歐陽修 (9517) | ||||||||||||||
106 | 題解 | 【題解】 歐陽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諡文忠,廬陵吉水人(今屬江西永豐),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有著作《歐陽文忠公全集》傳世。歐陽修的作品形式多樣,「文備眾體」、「各極其工」。其文體以記、書、序、論的成就最高,能做到議論透闢,敘事生動,寫景自然,抒情真實。 宋仁宗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被貶,他懷著政治上的失意到滁州赴任,在任期間寫下這篇著名遊記文章。把對政治的不平及感慨寄於山水,借山水洗憂愁,文中熱鬧之後隱藏著作者難言的寂寞。文章寫景先由全景落筆,再逐步縮小,點出醉翁亭。採用「……者……也」的說明句式描寫風景,別具一格。
| ||||||||||||||
107 | 文本 |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1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2尤美。望之蔚然3而深秀者,琅琊4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5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6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7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8,雲歸9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10提攜11,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12;山肴野蔌13,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14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15,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懽也。蒼然白髮,頹然16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17,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滁︰滁州。 2 林壑:樹林山谷。 3 蔚然:草木茂盛貌。 4 琅琊:山名,在安徽滁州西南十裏。 5 釀泉:水清可以釀酒,故稱釀泉。 6 翼然:如鳥展翅貌。 7 太守:即郡太守,秦代郡的行政長官,宋代行政區劃有州無郡,州長官稱知州。此處稱太守是沿用舊稱。 8 林霏開:樹林間的霧氣消散了。 9 雲歸:歸,指回到山裏。意思是古人以為雲是出自山中的。 10 傴僂:彎腰曲背的樣子,指老年人。 11 提攜:牽引而行,這裏指小孩。 12 泉香而酒冽:冽,清。一本作「泉冽而酒香」。 13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14 射:指投壺。古人飲宴時的一種遊戲,以箭矢投入壺中,以投中多少決勝負,負者罰酒。 15 觥籌交錯:觥,一種大酒杯。籌,記飲酒數的籌碼。杯子和籌碼相錯雜,形容喝酒盡歡之狀。 16 頹然:醉倒的樣子。 17 陰翳:樹木遮蔽成蔭。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醉翁亭的位置及由來 (a) 醉翁亭的位置﹕本文首先以層遞法介紹醉翁亭的位置,再帶出醉翁亭的由來,把焦點集中到醉翁身上。由遠而近交代醉翁亭的位置,令人有概括的認識,又有親臨其境的感覺。 (b) 醉翁亭的由來﹕作者詳細交代醉翁亭的位置後,便介紹醉翁亭的由來與命名原因,然後再說明「醉翁」的含義。 2 瑯琊山的美景 第二段承接上文的「山水之樂」,概括瑯琊山朝暮及四季的景色,美景吸引作者「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引起下文描述滁人與太守的活動。 3 宴遊之樂 (a) 滁人遊山之樂﹕遊山的人不只是「負者」、「行者」,還有「傴僂提攜」,老人小孩都歡喜地遊山玩水,路上遊人絡繹不絶,反映遊人的熱鬧歡快。 (b) 宴酣之樂﹕滁人歡樂遊山,太守則與友人在醉翁亭舉行宴會。賓客盡情吃喝玩樂,十分享受,而太守亦醉倒了,醉醺醺地倒在人群中間,可見太守與民同樂。 4 太守等人遊宴歸來的心情 描寫了不同之樂,如「禽鳥之樂」、滁人快樂,但滁人不明白太守的真正快樂。太守最大的樂趣是看到別人快樂。雖然各人都充滿歡樂,但從「不知」二字卻流露了太守寂寞的心情。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a) 運用層遞法﹕在介紹醉翁亭的位置時由大範圍收窄至較小的焦點上。在情感表達方面,作者亦從低層次到高層次逐層深化其感情。 (b) 以「樂」、「醉」貫串全文﹕開首寫「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帶出山水之樂的原因及其「樂亦無窮」,第三段道出「宴酣之樂」,最後寫禽鳥與滁人之樂,更呼應了太守「樂其樂」。另外文章以「醉」連繫,如太守於亭中喝醉、「釀泉為酒」、「醉能同其樂」,呼應了「醉」。 2 描寫逼真,詳略得宜 作者利用詳略得宜的篇幅描寫風景面貌,並選取典型場面描繪出瑯琊山不同的景色,如選取了朝、暮及春、夏、秋、冬六種典型的自然景貌。 3 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 作者在敘述當中細緻逼真地描寫了景色,又在敘述之間抒發了個人的感受,結合敘事、寫景及抒情,不但豐富文章內容,更增強了感染力及意境。 4 駢散結合 文中散中見駢,駢中見散,既有整齊的偶句,又有靈活的散句,令文章變化靈活,錯落有致。 5 善用虛字 本文只有四百多字,卻運用了多個虛字,令文章產生豐富的節奏感,具有抑揚頓挫之美,顯得生動活潑,形成獨特的韻致。 | ||||||||||||||
111 | 語譯 | 【語譯】 環繞著滁州的都是山。西南面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尤其美好,望過去草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了。沿著山道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那從兩座山峰之間瀉流而出的,就是釀泉了。經過一段依著山勢迴轉的路,有一座簷角像鳥兒展翅高翹的亭子,緊靠著泉水上邊,就是醉翁亭了。建造這座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為這座亭子取名的是誰?是滁州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為亭子命名。太守與賓客來這裏飲酒,稍微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心意其實不在於酒,而在於山水之間。遊山玩水的樂趣,是由心神領會,而寄托在酒上的啊。 每當太陽升起,樹林間的霧氣便消散,雲煙如果攏集回來,山巖洞穴便會顯得昏黑。這種陰暗光明的交替變化,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山野的花開了,散發陣陣清幽香氣;美好的樹木茁長了,形成濃密的綠蔭,天高風爽,霖露潔白;水位低落了,河床的石顯露出來,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上山遊玩,晚間下山歸來,四季景色各不相同,遊玩所得的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至於那些揹著東西的人邊走邊唱,趕路的人在樹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招呼著,走在後面的人答應著,彎腰曲背的老人、被拖著抱著的小孩,來來往往不絕於途的,是滁州的人到這裡來遊玩。到溪邊釣魚,水又深,魚又肥壯;用釀泉造酒,泉水甘香,酒清醇好喝;各種野味和山菜,錯雜地放在面前,就是太守主辦的筵席。宴會上大家開懷暢飲的樂趣,並不在於絃琴和簫笛,而是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行酒令的籌,雜亂地在人的手中傳來傳去,有的站起來,有的在座位上喧嘩大叫,一眾賓客盡情歡樂。其中一個容貌衰老、頭髮花白、醉醺醺地傾側在朋友中間,卻是太守喝醉了。 過了一會,黃昏的太陽落到山頭了,人們的影子分散雜亂,這時宴會完結,賓客跟著太守一起回去。樹林漸漸陰暗起來,上下響起了鳥鳴的聲音,遊人一離開,禽鳥就快快樂樂地鳴叫。不過,禽鳥大概只懂得自然山林的樂趣,而不了解人的樂趣。一般人只知道跟從太守遊覽山水的樂趣,而不知道太守是因為人們歡樂而感到歡樂。喝醉時能夠和人共同歡樂,醒來後能夠以文章記述歡樂的情景,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的歐陽修了。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文中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及朝暮的景色,試以自己的文字完成下表。
2 滁人遊玩的情景是怎樣的? 3 太守因何而樂? A 欣賞山林美景 B 與賓客同飲 C 滁人感到快樂 D 以上全部皆是 4 太守「頹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這回應了文中哪些描述?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2 背負東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聯群結隊的人前呼後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絶。 3 D 以上全部皆是 ü 4 這回應了文首「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醉翁」。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本文開首運用了甚麼手法來交代瑯琊山的位置? A 情景交融 B 白描 C 倒敘法 D 層遞法 2 承上題,試指出這種手法的好處。 3 文中善以感官描寫事物,試完成下表。
4 「若乎」、「至於」屬於甚麼詞性? 5 文中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可選多項) A 巧用虛字 B 駢散相間 C 借古諷今 D 借事說理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D 層遞法 ü 2 這種手法的好處是能夠明確突出醉翁亭,令讀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3
4 虛詞。 B 駢散相間 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