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255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傷仲永(節錄)(金溪民方仲永) (1255)
| ||||||||||||
103 | 來源 | 會考問題庫
| ||||||||||||
104 | 文類 | 【文類】 唐至清散文
| ||||||||||||
105 | 作者 | 【作者】 王安石 (9501)
| ||||||||||||
106 | 題解 | 【題解】 王安石(公元1021-公元1086年),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宋仁宗慶曆年間中進士。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以右諫議大夫和參知政事身份,推行「熙寧變法」,惜變法失敗而引退。王安石精於詩文,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傳世。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描寫天才方仲永由於得不到培育,最後變為平庸的人,說明即使有天賦的人也應該努力學習。
| ||||||||||||
107 | 文本 | 《傷仲永》(節錄) 王安石 金溪1民方仲永,世隸耕2。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3,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4。即書詩5四句,並自為其名6。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7,傳一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8,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9,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10,不使學。 予11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12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13。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14。」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金溪:今江西金溪縣。 2 世隸耕:世代以種田為業。 3 書具:指筆、墨、紙、硯等文具。 4 借旁近與之:與,給與。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 5 書詩:即寫作詩句。 6 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7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這首詩以供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 8 稍稍賓客其父: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 9 父利其然: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 10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謁,拜見。(其父)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 11 予:我。 12 先人:先父。 13 不能稱前時之聞: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14 泯然眾人矣:泯然,完全消失。 (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方仲永的天賦 本文開首描寫方仲永五歲的時候,雖然不曾見過書寫工具,但有作詩的能力,詩的文采和內容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由於方仲永有天賦,人們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是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2 方仲永變為平庸 方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寫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相比。七年後,他的才能完全消失,與普通人一樣。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借事說理 本文通過方仲永五歲到約二十歲的才能變化,說明了天資聰敏之人,如果後天不努力,只會變得平庸。 2 詳略得宜 本文詳寫了仲永幼年顯露才華的情形,略寫仲永如何變為平庸之人。這是因為作者的重點不在敍述仲永的故事,而是藉此說理。 3 見、聞交織 作者以「聞」描寫方仲永年幼時的天資,以「見」描寫仲永十二三歲時已不能與以前相比。最後,通過舅父的說話,以「聞」表達方仲永最終變得平庸無奇。「見」與「聞」相互交織,令事件活靈活現,還能藉事件諷刺如方仲永父親般目光短小的近利者。 4 文章曲折 文章開始時描寫方仲永天資聰慧,可是他的天資最終消失了,與普通人一樣,文意曲折多變。 5 言簡意賅 本文用字十分傳神,如以「啼」字表現方仲永索求書具的情態;以「即」、「立」字塑造了方仲永的神童形象。
| ||||||||||||
111 | 語譯 | 【語譯】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的內容是贍養父母、團結宗族,此詩給了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內容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是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的才能完全消失,與普通人一樣了。」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本文說明了甚麼道理? 2 試完成以下對方仲永的描述。
3 方仲永的父親如何對待他?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有天賦的人得不到培育,會變得平庸,一般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後果更不堪設想。 2
3 方仲永的父親認為他的天資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他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本文運用了甚麼說理手法? 2 以下哪些是「見」,哪些是「聞」?
3 文中「見」與「聞」交織,這有何好處? 4 以下哪項是「詳寫」,哪項是「略寫」?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借事說理,以方仲永才能完全消失,說明了天資聰敏之人,如果後天不努力,只會變得平庸。 2
3 令事件活靈活現。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