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249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師說
| ||||||||||||||||||
103 | 來源 | 新高中課本名篇導讀篇章
| ||||||||||||||||||
104 | 文類 | 【文類】 唐至清散文
| ||||||||||||||||||
105 | 作者 | 【作者】 韓愈 (9412)
| ||||||||||||||||||
106 | 題解 | 【題解】 《師說》從理論上闡明老師的作用和向老師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從師學道的必然性,本文針對當時士人恥於從師的惡習進行抨擊,指出當時士人「小學而大遺」,廢棄師道進而拋棄了孔孟之道。
| ||||||||||||||||||
107 | 文本 | 《師說》韓愈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3,孰能無惑4?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5終不解矣。生乎吾前6,其聞道也固先乎吾7,吾從而師之8;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0!是故11無12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13。 嗟乎14!師道15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6也遠矣,猶且17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8,其下19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20;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21!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22也,則恥師23焉,惑矣2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25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26,小學而大遺27,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28,不恥相師29。士大夫之族30,曰師曰弟子云者31,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33。」嗚呼!師道之不復34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35。今其智乃36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37聖人無常師38,孔子師郯子39、萇弘40、師襄41、老聃42。郯子之徒43,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4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45,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6,如是而已矣。 李氏子蟠47,年十七,好古文48,《六藝》經傳49,皆通50習之,不拘於時51,學於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師說》以貽54之。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學者:求學的人 2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即用來……的。跟表示因果關係的「所以」不同。道,儒家的道統。業,這裏指儒家經典。意思是老師是傳授儒家道統、教授學業和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3 人非生而知之者:之,指知識和道理。意思是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4 孰能無惑:孰,誰。意思是誰會沒有疑惑? 5 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6 生乎吾前:後面略去「者」,即……的人。乎,於。意思是指比我早出生的人。 7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聞,知道、懂得。固,本來。他本來就比我早懂得道理本。 8 從而師之:師之,以之為師。意思是跟從他,拜他為師。 9 吾師道也:師,動詞,學習。意思是我學習的是道理。 10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夫,句首助詞。庸,哪管、何必。年,年齡。之,結構助詞,無意義。意思是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11 是故:因此,所以。 12 無:無論、不分。 13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便是老師。 14 嗟乎:表示感歎的發語詞。 15 師道:從師的風尚。 16 出人:超越一般人。 17 由且:尚且,還。 18 眾人:一般人。 19 下:低於。 20 聖益聖,愚益愚:聖,前一個是名詞,指聖人,後一個是形容詞,指聖明。愚,與「聖」用法相同。益。更加。意思是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 21 其皆出於此乎:大概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22 於其身:對於自己。 23 恥師:以從師為恥。 24 惑矣:真糊塗啊! 2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之,指童子。其,指書。句讀,斷句。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的地方為「讀」。意思是教他讀書,幫他學習其中的文句。 26 或師焉,或不焉:承上兩句,應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意思是不知道句讀的童子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士大夫卻不從師。 27 小學而大遺:小,指句讀等學問之小者。大,指道、業等學問之大者。遺,丟棄。意思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 28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巫醫,古代巫醫不分,巫的職業為祝禱,占卜等,有時也為人治病。樂師,以演奏樂器為職業的人。百工,各種工匠。 29 相師:互相學習。 30 族:類別。 31 曰師曰弟子云者:稱老師稱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之意。 32 相若:差不多。 33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覺得可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諛,阿諛,奉承。 34 復:恢復。 35 不齒:不屑提起,看不起的意思。 36 乃:竟然。 37 歟:表感歎的語氣助詞,相當與「啊」。 38 常師:固定的老師。 39 郯子:春秋時郯國(進山東郯城北)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的名稱。 40 萇弘:東周時的大夫,孔子向他請教過音樂的事。 41 師襄:春秋時魯國樂師,孔子曾向他學彈琴。 42 老聃:老子,姓李名耳,孔子曾向他學禮。 43 之徒:這些人。 44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一群人同行,裏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45 師不必賢於弟子:不必,不一定。意思是老師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46 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專門研究。 47 李氏子蟠: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的進士,是韓愈的學生。 48 好古文:喜好先秦兩漢的散文。 49 六藝經傳: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和《樂》久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說法。六經的正文和闡述經義的文字。 50 通:普遍 51 不拘於時:時,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之風。意思是不受時俗所拘束。 52 嘉:讚許。 53 古道:古人從師之道。 54 貽:贈送。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立論 第一段是立論部分,借古立論,確定了從師的重要性。然後界定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再引出擇師標準的問題。 2 論證 第二至四段是闡述論據的部分。第二段慨歎古代從師的學風蕩然無存,接着以三層對比批評時人恥於從師的陋習。 (a) 第一層對比﹕首先以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作對比,得出「聖益聖,愚益愚」的結論,指出聖人非高高在上,暗示常人只要不斷學習,也能逐漸提升自己。 (b) 第二層對比﹕第三段以當時士大夫為子女擇師求學,自己卻恥於從師作對比,可見士大夫的可笑。而子弟請教小學問,大學問不解卻置之不理,是捨本逐末。 (c) 第三層對比﹕第四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評了時人的陋習,突顯了士大夫之輩的愚昧。 3 結論 第五段是結論部分,再次轉入正面論述,以孔子的言行做例證,加強說服力。 4 本文創作原因 第六段交代了創作原因,一為以文章勉勵李蟠,二為捍衛儒道。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立論鮮明,中心突出 本文採取開宗明義、出言破題的方式,指出古人有從師的風氣。然後提出其他的論點,即老師的職責、從師的原因和擇師的原則。 2 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就全篇而言,文章開篇先確立論點,接着以三層對比反駁時人的陃習。直到最後把問題的本質,即時人恥於從師的錯誤做法,揭露無遺,又轉從正面作結。整篇由正而反,由反而正,層次眾多卻不枝不蔓。 在個別段落中,如第一段,首先指出從師的重要性,然後介定老師的職責,再明從師原因,引出擇師標準,脈絡清晰。 3 論證多樣,思路開闊 文章採用正反對比、例證和引證等多種論證方式。對比論證尤為突出,造成強烈反差,使褒貶仰揚不言自明。 另外,又引用聖人的例子,如孔子的事例、語例,孔子仍能不恥學習,而平庸的士大夫卻以從師為恥,以孔子和當時的士人作對比,表現了士人的愚味無知。運用語例令到文章有真實感,更有說服力。 4 語言鮮活,感情充沛 本文氣勢充沛,飽含感情。文中有三層對比,每個對比的結語都採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了不同的感情。 (a) 第一層﹕以反問句提出質疑,發人深思。 (b) 第二層﹕以判斷句作結,態度明確。 (c) 第三層﹕以感歎句作結,洋溢不滿與惋惜之情。 另外,本文善用虛字,使文句靈活多變,感情充沛,加強文章的感染力。 5 善用修辭,句式多樣化 《師說》一文運用變化多端的句式使文氣起伏有致,使用了排偶句、頂真句、反問句、感歎句、引用和示現。 排偶句使文章語氣凌厲而強勁。頂真句使文氣流暢,一氣呵成。反問句能夠加強語氣。感歎句能強化情感的抒發,增加感染力。引用使文章有真實感,加強說服力。示現把某件事情重現眼前,令文章更加生動逼真。
| ||||||||||||||||||
111 | 語譯 | 【語譯】 古時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儒家道統,講授《六經》典籍,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比我年長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多,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年輕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比我多,我也會跟從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計較他比我年長或年輕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美德失傳已經很久了,要想人們沒有疑惑也就難了啊!古代的聖人,他們比一般人優勝,尚且跟 有些人愛惜他們的子女,就為他們小心選擇老師;而他們自己呢,卻以拜師求學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只教孩子讀書、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且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疑惑不能解決,前者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一些士大夫,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人年齡相近,道德和學業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應感到十分羞恥,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是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美德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及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及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只是懂得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名蟠,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經文及解釋經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於師的風氣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美德,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本文屬於甚麼文體? 2 本文寫來給誰? 3 韓愈認為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他所謂的道、業、惑指甚麼? 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文中可見,哪些人並不對從師學習感到羞恥? (1)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2) 士大夫 (3) 聖人 A (1)(2) B (1)(3) C (2)(3) 5 作者提出時人為子女求師學習,有甚麼用意?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本文屬於贈序。 2 李蟠。 3 道﹕儒家的道統。 業﹕儒家六經典籍。 惑﹕學習前兩者時產生的疑惑。 4 B (1)(3) ü 5 他以當時的士大夫為子女擇師求學,自己則恥於從師作對比,具體揭露了士大夫小學而大遺的錯誤做法。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師說》一文結構嚴謹,論點清晰,試根據內容,完成下表。
2 「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3 承上題,運用這種修辭有何作用? 4 本文善用虛字,試舉例說明,並說明其好處。 5 試找出文中的排偶句。 6 承上題,運用排偶句有甚麼好處?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師說》一文結構嚴謹,論點清晰,試根據內容,完成下表。
2 這句運用了反問,即答案包含在問題中。 3 能加強語氣,引發讀者深思。 4 本文的虛字有「嗟乎」、「久矣」、「難矣」、「嗚呼」和「歟」等,虛字的運用令文章免 於嚴肅呆滯,文句靈活多變,感情充沛,加強文章的感染力。 5 文中的排偶句如「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6 可以增強文章氣勢,令感情的抒發暢快淋漓。而且駢句以整齊勻稱見長,可以使文章 語感優美,韻律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