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232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1232)
| ||||||||||||
103 | 來源 | 高考題庫2008
| ||||||||||||
104 | 文類 | 【文類】 詞
| ||||||||||||
105 | 作者 | 【作者】 李煜 (9406)
| ||||||||||||
106 | 題解 | 【題解】 李煜(公元937年─公元978年),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史稱南唐後主。即位後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侈。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被宋太宗賜藥毒死。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於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 ||||||||||||
107 | 文本 | 《虞美人1》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2,往事知多少。小樓3昨夜又東風4,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5,只是朱顏6改。問君能有幾多愁7,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虞美人︰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 2 了:了結,完結。 3 小樓︰指李煜降宋後,在開封的住所。 4 又東風︰指又到了春天,意思是降宋後又一年了。 5 雕闌玉砌應猶在: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6 朱顏:朱,紅。顏,面容。意思是年少時的美好容貌。 7 問君能有幾多愁: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故國之思 作者看到春花秋月,就想到在南唐時的美好日子,現在亡了國便不堪回首,有懷念故國之情。他又想起南唐宮殿應該還在,又以長江比喻亡國之後的恨,可見他還心繫故國。 2 物是人非 李煜曾在南唐當皇帝,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他感歎人生之短暫無常。「雕闌」、「玉砌」應還在,但自己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只是」兩字表示了物是人非的悵恨之感。 3 悲痛之情 全首詞環繞著故國之思,抒發了亡國及今非昔比的悲痛之情。作者最後以一江春水來比喻愁,可見李煜悲痛之情是滔滔不絶的。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結構嚴謹 作者描寫了小樓、故國與人生,這些均緊扣亡國之思。另外,詞作運用了對比手法,以永恆與無常作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之情。詞中句子亦各有呼應,使結構嚴謹,如「月明中」呼應「春花秋月」。 2 善用問句 全詞以問句起首,李煜以問天抒發故國之思,後以自問抒發自己的愁無窮無盡,這些問句使愁思貫穿始終。 3 善用比喻 結句以水比喻愁,運用比喻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化,表達了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詞中這句比喻使詞作富有感染力,引起讀者的共鳴。 4 善用對比 詞作的首六句是 5 用字精煉 詞作用字精煉,如「又」字包含了無奈、哀痛之情,「只是」二字傳達了無限悵恨之感,用字準確能增加詞作的感染力。 6 語言自然 本詞語言自然平淺,並沒有雕琢的痕跡,以淺白的語言手表達了李煜內心的悲痛。
| ||||||||||||
111 | 語譯 | 【語譯】 春季嬌美的花朵,秋日皎潔的明月,這樣的良辰美景,曾幾何時,已然逝去,而往事歷歷,又知道有多少呢?昨夜,小樓上又吹起了陣陣東風,在這明月高掛的夜晚,不忍再去追憶故國南唐的昔年往事。 以前我那宮裡的雕紋闌干與玉石庭階,應該尚存,而今我的容顏,卻已不復往日。試問我能有多少愁緒?正像那奔流向東的春水,難以御抑,連綿不絕。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以下哪項是這首詞的情調? A 平淡 B 豪放 C 悲痛 D 輕鬆 2 以下哪項不是詞作的內容? A 故國之思 B 物是人非 C 及時行樂 D 亡國之痛 3 詞作描寫的是甚麼季節?試引詞句加以說明。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3 春季。「小樓昨夜又東風」,以春天出現的東風點明了季節。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試找出詞中的問句。問句對詞作的結構起了甚麼作用? 2 李煜善用對比手法,試從詞中找出對比的語句。
3 試找出詞中的明喻句,指出其本體、喻體及兩者的共通處。 4 承上題,運用明喻法有何好處?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作首句及結語均用問句緊扣著愁思,使詞作的結構更嚴謹。 2
3 明喻句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本體為愁,喻體為一江春水向東流,兩者的共通處為無窮無盡。 4 以水比喻愁,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化,表達了愁思無窮無盡,引起讀者的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