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180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送友人 (1180)
| ||||||||||
103 | 來源 | 會考問題庫
| ||||||||||
104 | 文類 | 【文類】 近體詩
| ||||||||||
105 | 作者 | 【作者】 李白 (9309)
| ||||||||||
106 | 題解 | 【題解】 《送友人》一詩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作。古代不比今日─交通發達,通訊方便。現今社會,朋友相見是再容易不過了。但在當時,朋友相別,往往便是三、五年見不到面,即使書信往返,也十分耗時,詩中離情的濃稠,由此便可想而知了。詩中描寫了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依依不捨之情。
| ||||||||||
107 | 文本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1,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2萬里征。 浮雲3遊子意,落日4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5鳴。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郭:外城。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這首五言律詩,描述了送別時的情景,歷歷如在目前,語言流暢,毫不受傳統格律的束縛。 1 表達了依依不捨之情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首聯點出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不受格律束縛,靈活多變 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確是別開生面。頷聯則不拘泥於對仗,别具一格。頸聯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 2 善用比興象徵 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3 情景交融 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捨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4 化用古典詩句 尾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及內心的感覺,「蕭蕭班馬鳴」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更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5 新穎別緻,不落俗套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 6 節奏明快,豁達樂觀 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爲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 ||||||||||
111 | 語譯 | 【語譯】 青翠的山脈橫臥在城北外,清澈的溪水自城東流繞而過。在此分別後,你就要像那無根的飛蓬般,獨自飄泊到萬里外了。遊子的心意,有如天上的浮雲,流連不忍離去;而朋友分別的情懷,更有如日落西山,既令人感傷,卻又挽留不住。我們在此分手作別。你走了,只聽見馬兒仍不斷悲傷的嘶鳴著。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送友人》一詩屬於甚麼題材。 2 詩的首聯描繪了甚麼景物? 3 詩中抒發了甚麼感情? 4 承上題,從何見得?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送別詩。 2 描繪了青翠的山脈橫臥在城北外,清澈的溪水自城東流繞而過的景色。 3 詩中抒發了詩人與友人難別時依依不捨的感情。 4 從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而見得。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本詩不受格律束縛,別具一格。試完成以下的配對。
2 詩中「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兩句,善用象徵手法,試略述之。 3 以下哪一項能夠概括此詩的情調? A 纏綿悱惻的情調 B 豁達樂觀的情調 C 沉鬱哀傷的情調 D 慷慨激昂的情調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2 詩人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3 B 豁達樂觀的情調 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