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172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1172)

         

103

來源

高考題庫2007

         

104

文類

【文類】

古詩(含詩經楚辭)

         

105

作者

【作者】

岑參 (9308)

         

106

題解

【題解】       

        岑參(公元715年-公元770年),祖籍南陽(今河南南陽),出生於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天寶三載(公元744年)登進士第,授右率府兵曹參軍。曾兩度從軍,充安西節度使府掌書記及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後入朝為右補闋,又歷起居舍人、虢州長史等職。最後,官嘉州刺史,病卒於成都。岑參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
       
本詩作於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秋。當時與詩人同登寶塔的除高適、薛據外,還有杜甫和儲光羲。這首詩語奇體峻,意境闊大,總覽長安郊原景色,寫出詩人登高望遠時的開闊胸懷。詩歌最後四句因佛塔而歸結到「淨理可悟」,反映了詩人出世的一面。本詩為五言古詩,句式整齊,押韻也頗為講究,除倒數第二個韻腳「宗」押「冬」韻外,其餘的都押「東」韻,幾乎一韻到底。詩歌以空間轉移為序,很有層次感。

         

107

文本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1    岑參

塔勢如湧出2,孤高聳天宮3

登臨出世界4,磴道5盤虛空。

突兀6壓神州7,崢嶸8如鬼工9

四角礙白日10,七層摩蒼穹11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12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13何玲瓏14

秋色從西來,蒼然15滿關中16

五陵17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18了可悟,勝因1920所宗。

誓將掛冠21去,覺道資無窮22

         

108

注釋

【注釋】        

1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高適、薛據,都是唐代詩人,作者好友。慈恩寺浮圖,即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是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和尚建立的。慈恩寺,在長安曲江之北,始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高宗李治為了紀念母親文德皇后,把寺名定為慈恩。浮圖,即佛圖,塔的別名。

2      塔勢如湧出:《妙法蓮華經‧寶塔品》云:「爾時佛前有七寶塔,……從地湧出。」此句蓋化用其語,意思是說寶塔突起於平地之上。

3      天宮:即天空。

4      出世界:高出於人世的境界。

5      磴道:指佛塔的石階。

6      突兀︰高聳突出的樣子。

7      神州︰中國的別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云:「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後來即以神州代稱中國。

8      崢嶸︰高峻不凡的樣子。

9      鬼工:非人力所能完成的工程,這裏用來形容塔之高峻。王充《論衡.譴告篇》記載:「孝成皇帝好廣宮室,揚子雲上《甘泉頌》,妙稱神怪。若曰:『非人力所能為,鬼神力乃可成。』」

10    四角礙白日:四角即四阿,慈恩寺塔為方形,塔的四周有曲簷,角狀,稱為四阿。意思是塔極宏偉,塔角突出,阻礙了日光。

11     七層摩蒼穹:七層,代指慈恩寺塔。該塔原為六層,後來逐漸損毀。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重建,增高為七層。摩,迫近。蒼穹,天空。

12    奔湊︰人人各方奔來,滙集在一起。

13    宮觀:觀,台榭。宮觀,指曲江一帶的離宮別館。

14    玲瓏︰精巧精緻。

15    蒼然︰蒼茫的樣子。

16    關中︰陝西中部。

17    五陵:陵,陵墓。五陵指長安附近地區。漢高祖、漢惠帝、漢景帝、漢武帝和漢昭帝這五個皇帝陵墓,統稱五陵,它們都在長安附近地帶。

18    淨理:即佛理。佛教中有淨土宗。

19    勝因:指美好的姻緣。《佛說無常經》云:「勝因生善道。」

20    夙︰素來。

21    掛冠:指棄官。《漢書.逸民傳》記載:王莽時,逢萌預料天下將亂,解冠掛東都城門,攜帶家屬浮游海上,客居遼東。

22    覺道資無窮:覺道,即佛道。《維摩經.佛國品》成肇注:「大覺之道,寂寞無相。」資,應用。意思是佛理不生不滅,超然物外,可以應用於無窮。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1     塔的氣勢

        詩中從多個角度描寫塔的氣勢,如描寫寶塔拔地而出,其勢如湧。接著描寫登到塔上有如超出人世,突顯了塔的高聳。此外,詩中描寫作者登塔後俯身的所見所聞,亦突出了塔的高峻。

2     登塔後從各方所見的景物

        登塔後作者發現山勢連綿猶如波濤起伏,向東方奔騰。槐樹夾著車馬大道,樓台精巧玲瓏,又看見秋色佈滿關中、漢家陵墓座落於北原之上。

3     直接抒情

        作者直接指出佛門受他的尊崇,佛理是不生不滅、超然物外的,他決定掛冠歸去,離開官場。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氣勢磅礴

        本詩氣勢磅礴,描寫了塔的高聳,如「如湧出」、「聳天宮」、「礙白日」、「摩蒼穹」等,語語驚人,令人有親臨其境之感,不禁為之驚歎。

2     誇張手法

        作者常以誇張的手法描寫塔,如「四角礙白日」描寫塔角突出,阻礙了日光,誇張地描寫了塔的宏偉。

3     多角度描寫

        詩的首二句寫未登塔前仰望全塔;三、四句描寫登塔;五至八句寫塔之高聳雄峻。九、十句寫登塔後的俯視;十一至十八句,描寫登塔後從各方所見的景物。另外,亦有不同感覺的描寫,如「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運用了視覺與聽覺的描寫。

4     善用比喻

        本詩善用比喻,形象化地描寫了塔的氣勢、高峻以及登塔後所見的景色,如「連山若波濤」描寫了登塔後發現山如波濤般起伏。

5     運用佛家用語

        作者以佛家用語入詩,如「塔勢如湧出」語出《妙法蓮華經.寶塔品》:「爾時佛前有七寶塔,……從地湧出」;「勝因」語出《佛說無常經》:「勝因生善道」,使詞作內容更為豐富。

6     運用典故

        詩中善用典故,使詩的內容更加豐富,如詩中的「掛冠」指棄官,運用了《漢書.逸民傳》中王莽解冠掛東都城門,攜帶家屬浮游海上,客居遼東的典故。

7     直抒胸臆

        作者直接抒發了他尊崇佛家道理,並指出他要掛冠歸去,離開官場。

         

111

語譯

【語譯】

塔勢仿佛從地湧出,矗立於天界之中。

順著塔中的樓梯盤旋而上,遠離塵世。

塔身高峻鎮守著神州大地,高峻不凡的塔有如鬼神的傑作。

塔的四角遮蔽了白日,七層寶塔逼近天空。

我向下俯視,指點著高飛的鳥兒,風呼嘯作響。

山勢起伏,如東流入海的浪濤般奔湧。

馳道兩旁種著青青的槐樹,長安城的宮觀顯得小巧玲瓏。

秋日的景色從西方而來,蒼涼滿佈關中大地。

渭北的漢家陵墓,自古以來都很青郁迷蒙。

清靜的佛理自然能夠領悟,向來尊從善因,修習正道。

我一定要拋棄榮華,辭官遠去,正覺之大道取之不盡。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

1      本詩屬於甚麼體裁?

2      以下哪項是本詩的詩風?

A     婉約

B     哀怨

C     氣勢磅礴

D     清新雋永

3      本詩滲透了哪一家的用語?試引詩句說明。
4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中的「掛冠」是甚麼意思?從引文中可見作者對仕途及佛家各有怎樣的態度?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五言古詩。

2      C     氣勢磅礴  ü

3      佛家。詩中的「勝因」語出佛經,「覺道」即佛道。
4     
「掛冠」是指棄官。引文可見作者辭官的決心及對佛家道理的尊崇。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

1      本詩從多角度描寫景物,試分析描寫的角度。

引文

描寫的角度

 

未登塔前仰望全塔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2      試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

3      本詩善用比喻手法,試從詩中找出本體、喻詞、喻體,並指出作者以比喻法描繪了甚麼景色。

本體

喻詞

喻體

所描繪的景色

塔勢

湧出

塔突起於平地之上

 

 

 

 

 

 

 

 

 

 

 

 

4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1)   對偶

(2)   對比

(3)   誇張

(4)   借喻

A     (1)(2)

B     (1)(3)

C     (2)(3)

D     (3)(4)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引文

描寫的角度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未登塔前仰望全塔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登塔後的俯視

2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3     

本體

喻詞

喻體

所描繪的景色

塔勢

湧出

塔突起於平地之上

崢嶸

鬼工

塔之高峻

連山

波濤

山的起伏

奔湊

朝東

山滙集於東方

4      B     (1)(3)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