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121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哀江南賦序 (1121)

               

103

來源

高考課程指定篇章

               

104

文類

【文類】

先秦、秦漢、魏晉散文

               

105

作者

【作者】

庾信 (9209)

               

106

題解

【題解】       

本文是《哀江南賦》前的序文,《哀江南賦》是庚信受到沈炯《歸魂賦》的引發而作。庚信有感「魂兮歸來哀江南」因而作《哀江南賦》。本序除了說明作賦的原因和背景之外,更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可獨立成篇,是六朝駢文中的名篇。

               

107

文本

《哀江南賦》  庾信

        粵以戊辰之年1,建亥之月2,大盜移國3,金陵瓦解4。余乃竄身荒穀5,公私塗炭6。華陽奔命7,有去無歸8。中興道銷9,窮於甲戌10。三日哭於都亭11,三年囚於別館12。天道周星13,物極不反14。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15;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6。昔君山之志事17,杜元凱之平生18,並有著書,鹹能自序19。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20;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21。信年始二毛22,即逢喪亂,藐是流離23,至於暮齒24。《燕歌》遠別,悲不自勝25;楚老相逢,泣將何及26!畏南山之雨27,忽踐秦庭28;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29。下亭漂泊30,高橋羈旅31。楚歌非取樂之方32,魯酒無忘憂之用33。追為此賦,聊以記言34。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35

        日暮途遠36,人間何世37!將軍一去,大樹飄零38;壯士不還,寒風蕭瑟39。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40;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41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42;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43。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44;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45。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46;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47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纔一旅48;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49。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50。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51,芟夷斬伐52,如草木焉53?江、淮無涯岸之阻54,亭壁無藩籬之固55。頭會箕斂者56,合從締交57;鋤耰棘矜者58,因利乘便59。將非江表王氣60,終於三百年乎61?是知併吞六合62,不免軹道之災63;混一車書64,無救平陽之禍65。嗚呼!山嶽崩頹66,既履危亡之運67;春秋迭代68,必有去故之悲69。天意人事,可以悽愴傷心者矣70!況複舟楫路窮71,星漢非乘槎可上72;風飆道阻73,蓬萊無可到之期74。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75。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76;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77

               

108

注釋

【注釋】        

1      粵:發語詞。戊辰之年:指梁武帝太清二年(西元548)

2      建亥之月:農曆十月。

3      大盜移國:「大盜」,指侯景。「移國」,篡國。侯景本在東魏作官,後降梁。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起兵叛梁,十月攻陷金陵,梁武帝蕭衍被逼餓死,立簡文帝蕭綱,後又逼蕭綱禪位於豫章王蕭棟而殺簡文帝,不久廢蕭棟,自立為帝。

4      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又稱建業、建康,梁國都。瓦解:指崩潰。

5      餘:庾信自稱。竄身:逃匿。荒穀:春秋時楚地名,《左傳桓公十三年》:「莫敖縊于荒穀。」此處代指江陵(今湖北江陵)。庾信在金陵陷落時,冒險逃亡至江陵,投奔駐軍在那裏的湘東王蕭繹。

6      公私塗炭:「公私」,公室和私門。「塗」,泥。「炭」,炭火。指公室和私門皆遭災難,如陷入泥塗炭火之中。

7      華陽奔命:「華陽」,此指江陵。江陵在華山之南,故稱華陽(古代稱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反之為陰),蕭繹平定侯景叛亂後即位,定都江陵。「奔命」,奉命奔走,梁元帝承聖三年(西元554),庾信奉命從江陵出使西魏,至西魏國都長安。

8      有去無歸:庾信至西魏後,被扣留在北方,此後再也沒有回到南方。

9      中興道銷:「中興」,指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亂,即位于江陵,梁朝復興。「道銷」,「銷」,消亡,「道銷」指江陵被西魏攻陷後,中興之道,就此消亡。

10    窮於甲戌:「窮」,指中興的希望到了終點。「甲戌」,即梁承聖三年,這年十一月,西魏派于謹攻梁,江陵陷落,梁元帝被殺。

11     三日哭於都亭:「都亭」,都城內的亭子。《晉書•羅憲傳》載,三國時,魏兵攻蜀,後主劉禪投降,守永安城的蜀將羅憲聽到消息後,率領部下在都亭哭了三天。庾信用這個典故表達他對梁朝滅亡的哀痛。

12    三年囚於別館: 「別館」,使館之外的館舍。《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春秋時魯國叔孫婼出使晉國,曾被囚於客館。庾信出使西魏後被扣留,同時梁朝接近滅亡,庾信不能居住在為使臣準備的正館,而只能住在別的館舍裏。

13    天道周星:「天道」,自然之道。「周星」,指歲星(即木星)十二年繞天一周。

14    物極不反:古人認為事物的常理是物極必反,而梁朝卻始終不能復興,所以說「物極不反」。這句與上句形成對比,是說天道總是周而復始,而梁王朝卻一蹶不振。

15    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身世」,指一生遭遇。「傅燮」,東漢末年人,據《後漢書•傅燮傳》載,傅燮出任漢陽太守時。被王國、韓遂圍攻,城中兵少糧盡,他的兒子勸他棄城歸鄉,他慨歎道:「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於此。」終於臨陣戰死。庾信在這裏覺得自己和傅燮遭遇相似,只能悲歎自己的身世而無處可以求生。

16    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後漢書•袁安傳》載,後漢和帝時袁安為司徒,外戚竇憲兄弟專權,他面對皇帝幼弱、外戚專橫的局面,每次和人談論國事時,總是嗚咽流涕。這裏表明庾信對梁朝滅亡無能為力,只能時常為之哀歎哭泣。

17    昔桓君山之志事:「桓君山」,桓譚,字君山,東漢哲學家,著有《新論》一書。志事:有志於事業。

18    杜元凱之平生:「杜元凱」:杜預,字元凱,晉人,著有《春秋經傳集解》。「平生」:一生,這裏指平生抱負。

19    鹹:都。自序:寫文章來敍述自己的身世和志趣。「序」,同「敘」。桓譚的自序已經散失,杜預在自序中說:「少而好學,在官則觀於吏治,在家則滋味典籍。」

20    潘嶽:晉代文學家,曾作《家風》詩,敍述家族風尚。

21    陸機:晉代文學家。祖父陸遜,父親陸抗都是東吳名將,有功于國。陸機在《文賦》中有「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的句子,又作《祖德》、《述先》二賦,頌揚祖先的功德。陳,陳述。庾信本人家世顯赫,在這裏隱含著要向潘陸學習的意思。

22    二毛:頭髮黑白相雜,指中年。侯景之亂時庾信36歲,出使西魏時42歲。

23    藐是流離:「藐」,遠。「流離」,因戰亂流落在異鄉。這句是說遠遠地離開故國,流落在異域。

24    暮齒:晚年。

25    「燕歌」二句:據《北史•王褒傳》載,與庾信同時的王褒曾作《燕歌行》,梁元帝和文士們都作歌和之,庾信也有和作。這些詩大多描寫別離的悲苦。這兩句表達庾信遠離故國的哀傷。

26    「楚老」二句:據《漢書•龔勝傳》載,西漢末年,楚地人龔勝為光祿大夫,以名節著稱,王莽篡漢後派人徵召他,他不願以一身事二姓,絕食而死。有一老父來弔唁,哭得很悲傷。庾信是南方人,以才名被西魏所留,他在這裏用龔勝的典故表達自己身事二姓的慚愧。這兩句是說即使遇到故國遺老,也只能相對哭泣,但哭泣又有什麼用呢?

27    畏南山之雨:《列女傳》中載,陶答子妻看到丈夫貪圖名利,就勸他說:「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遠害。」這裏庾信比喻自己本來想退隱以避害。梁元帝即位後,非常猜忌,甚至殺戮自己的兄弟,庾信內心很憂慮,本來想歸隱,但迫於君命,不得不出使西魏。

28    忽踐秦庭:「忽」,快速。「踐」,到達。「秦庭」,秦國都城咸陽,這裏比喻西魏都城長安。《史記•楚世家》載,楚昭王時,楚國都被吳國攻陷,申包胥到秦國求救,終於幫助楚國複國。庾信這裏比喻自己出使西魏,本來希望能保全梁朝。

29「讓東海」二句:《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本來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兄弟相互辭讓君位,於是一起到海濱隱居,後來聽說周文王善養老而歸周,周武王滅殷,伯夷、叔齊以為不義,於是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這兩句說自己本以謙讓自居,但終究不能象伯夷、叔齊一樣堅守氣節,屈身仕魏。

30下亭漂泊:《後漢書•範式傳》載:孔嵩被徵召至京師,路宿於下亭,馬被人盜竊。庾信這裏是寫自己旅途漂泊之苦。

31高橋羈旅:「高橋」,一作皋橋,在蘇州省蘇州市閶門內,因皋伯通曾居住在這裏而得名。「羈旅」,在他鄉作客。《後漢書•梁鴻傳》載,東漢梁鴻至吳地,曾在皋伯通家做傭工,居廡(廊下的小屋子)下。庾信這裏比喻自己寄居他鄉的生活。

32楚歌非取樂之方:「楚歌」:《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被圍於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項羽的部下都是楚人,聽到後非常思念家鄉,都失去鬥志。又《漢書•高帝紀》載,漢高祖劉邦本想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但沒有實現,戚夫人非常哀傷,劉邦於是安慰她說:「為吾楚舞,吾為若楚歌。」 「方」:方法。庾信本是南方人,被強留在北方,聽到南方家鄉的歌曲反而會增加思念家鄉的痛苦。

33    魯酒無忘憂之用:「魯酒」,魯國釀造的酒,據《莊子•胠篋》篇載:魯酒味道很淡薄。這裏庾信是說在他鄉飲酒,不能澆愁。

34    記言:《漢書藝文志》載:「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這裏「記言」是記錄自己言辭的意思。

35    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危苦」,危懼愁苦。嵇康《琴賦》:「稱其材幹,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這兩句是說,作此賦雖然也寫到自己危苦的經歷,但主要是哀痛梁朝的滅亡。

36    日暮途遠:「日暮」,比喻自己年以衰老。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

37    人間何世:《莊子》有《人間世》篇,寫人世的代謝和人生的痛苦,這句反問這人間是什麼世界,表達了作者對世事動亂多變的感慨。

38    「將軍」二句:「將軍」,是庾信比喻自己。「大樹飄零」,比喻軍隊潰敗,國家淪亡。《後漢書•馮異傳》載,馮異為人謙遜,每當諸將爭論功勞時,他卻總是靠在大樹下不說話,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此二句描寫自己離開國家後,梁朝滅亡。

39    「壯士」二句:「壯士」,指荊軻。「蕭瑟」,形容秋風吹拂樹木發出的聲音。《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赴秦,燕太子丹率人在易水上為他餞行。荊軻作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兩句比喻自己出使不得歸。

40    「荊璧」二句:「荊璧」,「荊」,楚。「荊璧」即楚國和氏璧,是著名的美玉。「睨」,斜視。「見」,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趙王得到楚國和氏璧,秦王寫信給趙王,願用十五座城池換璧。趙王派遣藺相如奉和氏璧入秦以換取十五城,藺相如發現秦王只想騙取寶玉,沒有給趙十五城的意思,於是謊稱璧上有瑕,要指給秦王看,取回寶玉後,藺相如看著秦宮廷上的柱子說,如果秦王硬要強搶,他就把自己的頭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只好作罷。藺相如終於完璧歸趙,沒有被秦所欺,捍衛了國家的尊嚴。這兩句是庾信比喻自己出使西魏,被西魏所欺。

41    「載書」二句:「載書」,盟書。「珠盤」,用珠子裝飾的盤子。古代諸侯結盟時的用具,上面放著牛耳,結盟時把牛耳中的血塗在盤子上,稱為「歃血為盟」。《史記•平原君列傳》載,戰國時毛遂隨平原君出使楚國,想說服楚國合縱抗秦,但平原君與楚王從日出談到正午,楚王還是沒有決定,於是毛遂按著劍登臺階走上談判的殿堂,說服了楚王,然後捧著銅盤請楚王與平原君歃血為盟。庾信化用了這個典故,意思是說毛遂幫助平原君成就了合縱之盟,而自己卻沒有完成使命,梁朝反而遭到西魏的攻打。

42    「鍾儀」二句:《左傳》成公九年載,春秋時,楚人鍾儀被晉國囚禁在軍府(貯藏軍器的地方),晉侯到軍府視察時,見他帶著南冠(楚國獨特樣式的帽子),就詢問他的情況,當得知他是一位樂師,便讓他彈琴,鍾儀彈奏了楚國的音樂,晉範文子說:「楚囚,君子也。」於是用隆重的禮節對待他,送他回到楚國,以求兩國的和好。這兩句庾信是說自己本來是南朝梁人,現在被留在北朝,與南冠之囚的處境相同。

43    「季孫」二句:「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行人」,官職,經常出使別國。「西河」,地名,在陝西省東境。《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季孫意如隨魯昭公參加平丘之盟,由於晉國與魯國產生矛盾,季孫被晉國扣留,晉人恐嚇他說,要把他留於西河之館。這兩句是說自己被西魏扣留。

44    「申包胥」二句:「頓地」,叩頭至地。 「碎」,破。「碎之以首」就是碰破了頭的意思。《左傳》定公四年載,春秋時,吳國攻佔楚國,申包胥到秦國請求援兵,倚牆痛哭,七天不進食,秦王終於答應出兵,申包胥才「九頓首而坐」。這兩句庾信寫自己出使西魏工作的努力和艱苦,可是終究未能象申包胥那樣挽救自己的國家。

45    「蔡威公」二句:《說苑•權謀》載,春秋時蔡威公知國家將亡,閉門哭了三天,淚盡而繼之以血。這兩句是說自己對國家的滅亡萬分悲痛,可是除了痛哭外無能為力。

46    「釣台」二句:「釣台」,在武昌。「移柳」,《晉書•陶侃傳》載,陶侃任武昌太守時,在釣台練兵,曾令士兵種植了很多柳樹。「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古代西北玉門關一帶氣候寒冷,不生楊柳。這兩句是說自己身居北地,看不到故鄉的楊柳。

47    「華亭」二句:「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陸機故宅所在。「唳」,鶴鳴聲。「河橋」,陸機兵敗之地,在今河南省孟縣。陸機和弟陸雲吳亡後出仕西晉,後來陸機為成都王司馬穎帶兵與長沙王司馬乂在河橋作戰,兵敗後被司馬穎所殺。據《世說新語•尤悔》載,陸機臨刑前歎息道:「欲聞華亭鶴唳,可複得乎?「這兩句庾信比喻自己不能回到故鄉。

48    「孫策」二句:「孫策」,孫權的哥哥,字伯符。「三分」,指魏、蜀、吳三分中國。「一旅」,古代以五百人為一旅。三國時孫策帶了一支很少的軍隊,開創了吳國的基業。《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載,陸遜上疏說:「昔桓王(孫策諡號為長沙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

49    「項籍」二句:「項籍」,即項羽。「江東」,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在江東起兵反秦,只有精兵八千,後來成為西楚霸王。

50    「遂乃」兩句:「分裂」、宰割」都是割據一方的意思。賈誼在《過秦論》一文中寫道:「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51    卷甲:卷起戰衣鎧甲逃遁,指梁朝軍隊潰敗的情況。

52    芟夷:「芟」,割草。「夷」,削平。「芟夷」,這裏指殺人。

53    以上四句的大意是,梁朝號稱有百萬大軍,卻不堪一擊,一再遭到侯景、西魏的屠殺,象草木一樣脆弱。

54    「江淮」句:「江淮」,指長江,淮河。這句是說梁兵不堪一擊,使長江、淮河起不到天險的作用。

55    亭壁:「亭」,指亭候,古代在邊塞險要處,築亭駐軍以防備敵人進攻。「壁」,指軍營。「亭壁」,即戰地工事。「藩籬」:用竹子編成的屏障。這句說梁朝戰地工事沒有起到屏藩的作用。

56    頭會箕斂者:「會」,聚斂,收稅。「頭會箕斂」:指按人頭數收稅,用簸箕收取百姓上繳的糧食,這裏是指在戰亂中搜聚民財,準備起事的人。

57    合縱締交:「合縱」,戰國時六國南北聯合共同抗秦叫合縱。「締」,結合。這句是指各地起事的人互相聯合。

58    鋤耰棘矜者: 「耰」,一種平整田地的農具。「棘」,指戟。「矜」,矛的柄。這句是說拿著農具等低劣武器起事的人。

59    因利乘便:「因」,憑藉。「因利乘便」,指憑藉有利的形勢和條件。以上四句是說,各地武裝勢力和農民乘著梁朝衰敗之際,紛紛起兵,出身寒微的陳開國皇帝陳霸先最終推翻梁朝,取而代之。

60    將非江表王氣:「將非」:莫不是。「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這裏指金陵。「王氣」:帝王之氣,古人迷信,認為某地出帝王,就會產生王氣,這句隱含著梁朝氣數已盡的意思。

61    三百年:從孫權在江南稱帝,曆東晉、宋、齊、梁,約三百年。

62    六合:天地四方,指天下。這句指秦始皇統一中國。

63    軹道之災:「軹道」,亭名,在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入關,秦王子嬰降于軹道旁,秦遂亡。

64    混一車書: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文字),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採取統一文書等措施,這裏代指晉的統一中國。

65    平陽之禍:「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據《晉書》載,晉懷帝被十六國時漢國君主劉聰殺於平陽,後其子晉湣帝又被十六國時前趙君主劉曜殺於平陽。這裏借西晉歷史來哀悼梁武帝、簡文帝和梁元帝先後遇害之事。以上四句意思是,建立王朝者,終不免於滅亡。

66    山嶽崩頹:比喻梁朝滅亡。

67    履:經歷。

68    春秋迭代:「迭代」,更替。「春秋迭代」,用四季更替來比喻改朝換代。

69    去故:「去」,離開。「故」,指故國。

70    悽愴:悲傷。

71    況複舟楫路窮:「況複」,何況。「楫」,船槳。「窮」,阻塞不通。

72    星漢非乘槎可上:「星漢」,指天河。「槎」,木筏。張華《博物志》載,天河與大海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按期往來,有好奇者乘槎浮海而上,到了天河,遇到了牛郎星。

73    飆:形容暴風的迅猛。

74    蓬萊:古代傳說海外有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萊和瀛洲,上有令人不死之藥,每當人們乘船靠近它們時,總有大風把船吹開,始終無法到達。以上四句是說自己不能歸到故鄉,就象星漢,蓬萊難以到達一樣。

75    「窮者」二句:「窮者」,指不得志的人。「達」,表達。「勞者」,指勞苦之人。何休《公羊傳解詁》:「饑者歌起食,勞者歌起事。」這兩句是說窮困憂傷的人到一定的境地,會記敍自己的遭遇,抒發自己的感慨,庾信在這裏說明了自己作賦的原因。

76    「陸士衡」兩句:「陸士衡」,即陸機。「撫掌」,拍手。《晉書•左思傳》載,陸機剛到洛陽,打算作《三都賦》,他聽說左思也要作《三都賦》,撫掌而笑,認為左思不自量力,等左思把賦寫成之後,陸機看了十分欽佩,自己就不再寫了。

77    「張平子」兩句:「張平子」,即張衡。「陋之」,認為不好。張衡認為班固的《兩都賦》鄙陋不足觀,因而另作《二京賦》。「固」本來。「宜」,應該的。以上四句是作者自謙之詞,是說自己這篇賦寫成後,如果被一些文人才士所嘲笑鄙薄,都是甘心承受和理所當然的事。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本文是《哀江南賦》的序文,概括了作賦的背景和緣起,全文圍繞著「悲身世」和「念王室」兩個主題。

1     作賦的背景和原因

a     作賦的背景

文中第一段首十八句,以精煉的語言概括庾信一生中的三件恨事。一是侯景之亂,二是「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三是江陵被西魏攻破,梁元帝被俘殺。

b     作賦的動機

    庚信將自己的心情結合前人的遭遇來寫,他自高面對國家及個人的慘痛經歷,心情如同傅燮臨難之時,又像袁安一樣「每念王室,自然流淚」,因此庚信決定仿效潘岳等著名文人,作賦寫序,將這段慘痛的歷史記錄下來。

2     悲身世

a     流離生涯之悲

    序文的第一段,已概括庾信一生的遭遇。他中年逢戰亂,暮年羈留在北朝無法南歸。在第二段中,庾信首先將自己痛苦的經歷化為一聲長歎,然後用大樹將軍一去不返的典故,興起自己出使西域、有去無歸的感慨。

b     無力救國的羞愧

    庾信在文中還表現了自己仕魏、仕北周的愧疚之情。他認為自己未能像伯夷、叔齊般堅守氣節,只能像蔡威公般除了痛哭別無他法,因此自愧不已。

3     念王室

a     痛斥朝廷無能

    作者在賦中以古諷今,以鮮明的對比表達了對腐敗怯懦的梁朝統治者的不滿。庚信雖然羈留北地,但是無法忘記南朝故國。因此,賦中多處直指梁朝無抗敵之能力,以致西魏長驅直入,殺戮百姓。

b     興亡變遷之慨

    庚信認為梁朝的滅亡是天意,也是人事。他既委運於天,也認識到因梁朝士族的腐敗,國家才會引狼入室,梁朝之滅亡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他只能通過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深沉感慨了。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結構嚴謹

本序先介紹自己作賦的原因和背景,指出文章的感情基調,接下來圍繞「悲身世」和「念王室」這兩個主題展開論述。結尾又重申自己作賦的原因,達到首尾呼應之效,結構非常嚴謹。

2     形式整齊,富有變化

    《哀江南賦序》為駢文,重視形式,舉凡句式、字數、語調等都須顧及。本序句式雖整齊,但富於變化。序文以四六言為主,又可表現為四四、四六、六四、六六等句式,同時也參用夾雜五言和七言的奇數句子,使本序盡顯綺麗中有流轉的特色。

3     對偶工整,平仄相對

    本序大量使用對偶句,既有單句對,也有雙句對,對句的長短錯落,造成音節整齊、和諧可誦的效果。另外,本序也使用「雙字對」,令所描寫的事物的形象更為鮮明、生動。最後,序中的對偶句字數結構相稱,而且注意聲調上平仄的協調,使文句讀來抑揚頓挫。

4     善於用典

a     明用典故

    序中先後運用了傅燮、袁安、桓譚、杜預、潘岳、陸機的典故,以表達作者亡國的悲哀,以及欲效法前人頌揚祖德的心願。

b     暗用典故

    庚信用典靈活,在序中把典故融化到文章內,以諷刺現實,也做到貼切自然,幾乎看不到典故的痕跡。如「大盜移國,金陵瓦解」兩句都是極平常的話,但其實庾信有意識地引用王莽篡漢之典,暗指侯景叛梁之事。

c     活用典故

    庚信活用典故,在序中往往把典故略加變化,如「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將古語古事融化為自己的話,以切合自己想敘述之事情。

d    反用典故

    庚信還將古言古語反說,達到襯托、對比之妙。序中多處反用典故,如反用藺相如完璧歸趙、毛遂佐平原君使楚訂約的典故,說明自己出使西魏不但無功,而且被困不得南歸,有愧疚之意。

5     駢中見散,善用虛詞

    庚信在駢體中夾用散文句子,使文氣疏逸,富於節奏感。文中首段已大量運用散文的句式,使文氣疏朗,無雕琢堆砌之痕跡。同時,庚信善於運用語氣詞和關聯詞等虛詞,使行文銜接自然,有助於舒緩語氣。

6     敘事抒情相結合

    本序結合敘事與抒情為一體,全文分三段,首段國事、身世兼敘,指出作賦的原因及內容,又抒發亡國之痛和個人飄泊之苦,將敘事、抒情合寫。而且序中敘事文字以賦體筆法直敘其事,抒情文字則多用比興典故,達到一唱三歎的效果。

7     風格蒼涼沉鬱

    本文表達的感情雖然「惟以悲哀為主」,但是作者這種悲哀卻不只是個人的幽咽哭泣,而是與國家歷史的興衰聯繫起來,運用的歷史典故氣勢磅礡。而且在造句、遣詞方面,都給人一種蒼涼沉鬱的感覺。

               

111

語譯

【語譯】

梁武帝太清二年十月,大盜篡國,金陵淪陷。我於是逃入荒穀,這時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後來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卻有去無歸。可歎梁朝的中興之道,竟消亡於承聖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內痛哭三日的羅憲,又如被囚於別館三年的叔孫婼。按照天理,歲星迴圈事情當能好轉,而梁的滅亡卻物極不反了。傅燮臨危只悲歎身世,無處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淚。以往桓君山的有志于事業,杜元凱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敍流傳至今。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風,陸機的辭賦而先陳世德。我庾信剛到頭髮斑白之歲,即遭遇國家喪亂,流亡遠方異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詠的遠別,悲傷難忍;與故國遺老相會,哭都嫌晚。想當初自己原想象南山玄豹畏雨那樣藏而遠害,卻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後又想象伯夷、叔齊那樣逃至海濱躲避做官,結果卻不得不失節仕周,終於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鴻寄寓高橋的羈旅孤獨。美妙的楚歌不是取樂的良方,清薄的魯酒也失去了忘憂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賦,聊以記錄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關自身的危苦之辭,但以悲哀國事爲主。

我年已高而歸途遙遠,這是什麽人間世道啊!馮異將軍一去,大樹即見飄零。荊軻壯士不回,寒風倍感蕭瑟。我懷著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卻不料爲不守信義之徒所欺;又想象毛遂橫階逼迫楚國簽約合縱那樣,卻手捧珠盤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象君子鍾儀那樣,做一個戴著南冠的楚囚;象行人季孫那樣,留住在西河的別館了。其悲痛慘烈,不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時的叩頭於地,頭破腦碎;也不減于蔡威公國亡時的痛哭淚盡,繼之以血。那故國釣台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門關的人可以望見;那華亭的鶴唳,難道是魂斷河橋的人再能聽到的嗎!

孫策在天下分裂爲三之時,軍隊不過五百人;項藉率領江東子弟起兵,人只有三千。於是就剖分山河,割據天下。哪里有號稱百萬的義師,竟一朝卷甲潰敗,讓作亂者肆意戮殺,如割草摧木一般?長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擋,軍營壁壘缺少了藩籬的堅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時的作亂者得以暗中勾結,那些持鋤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虛而入的機會。莫不是江南一帶的帝王之氣,已經在三百年間終止了嗎!于此可知併吞天下,最終不免于秦王子嬰在軹道旁投降的災難;統一車軌和文字,最終也救不了晉懷、湣二帝被害於平陽的禍患。嗚呼!山嶽崩塌,既已經歷國家危亡的厄運;春秋更替,必然會有背井離鄉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悽愴傷心的啊!何況又舟船無路,銀河不是乘筏駕船所能上達;風狂道阻,海中的蓬萊仙山也無可以到達的希望。因躓者欲表達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勞者須歌詠自己所經歷的事。我寫此賦,爲陸機聽了拍掌而矣,也心甘情願;張衡見了必然會鄙視它,那也是是理所當然的。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問題】

1      以下哪兩項是此賦的主題?

A     悲身世

B     頌國君

C     懷古人

D     念王室

2      為甚麼庾信在賦中表示感到羞愧?

3      庚信在賦中認為朝代的興亡是由哪兩個因素促成?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A     悲身世    ü

D     念王室    ü

2     因為庚信不得已先後出使西魏、北周,而未能像伯夷、叔齊般堅守氣節,對此感到羞愧。

3      天意和人事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問題】

1      《哀江南賦序》為駢文體,賦中以多少言的句式為主?試從賦中找出兩例。

2      此賦善用典故以抒情,以下哪一項並不屬於文中曾引用的典故之一?

A     曹丕之典

B     杜預之典

C     陸機之典

D     桓譚之典

3            賦中的對偶工整,試從文中找出一例,並簡說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賦中如何處理敘事和抒情兩條線索?

4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賦中以四六言的句式為主。例如「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和「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

2     A     曹丕之典        ü

3      例子:「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哀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好處:對偶工整能令所描寫的事物的形象更為鮮明、生動,並達到音節整齊、和諧可誦的效果。

4      敘事抒情相結合:賦中結合敘事與抒情為一體,全文分三段,首段國事、身世兼敘,指出作賦的原因及內容,又抒發出亡國之痛和個人飄泊之苦,將敘事、抒情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