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022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1022)
| |||||||||||||||
103 | 來源 | 新高中指定篇章
| |||||||||||||||
104 | 文類 | 【文類】 先秦、秦漢、魏晉散文
| |||||||||||||||
105 | 作者 | 【作者】 孟子 (9106)
| |||||||||||||||
106 | 題解 | 【題解】 本文是一篇對話形式的議論文。孟子一生周遊列國,宣傳保民和仁政王道思想,這時正在齊宣王身邊供職。當齊宣王詢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時,孟子借機闡述他的仁政主張。在孟子的誘導下,齊宣王認真聽取了「保民而王」的仁政學說,但當時兼併戰爭激烈,最後他亦未能把「仁政」、「制民之產」付諸實行。
| |||||||||||||||
107 | 文本 |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孟子 齊宣王1問曰:「齊桓、晉文2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3無道4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5。無以,則王乎6?」 曰:「德何如7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8,莫之能禦也9。」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10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11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12?」對曰:「將以釁鐘13。」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4,若無罪而就死地15。」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16?」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17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18。齊國雖褊小19,吾何愛一牛?即20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21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22?王若隱23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24?」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25。」 曰:「無傷26也,是乃仁術27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28也。」 王說29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0。』夫子之謂也3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32。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33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34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35,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6,而不見輿薪37。』則王許之乎38?」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39?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40,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41何以異42?」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43,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技44,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45,以及人之老;幼吾幼46,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47。《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8。』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49。故推恩50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51。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52,然後知輕重;度53,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54王興甲兵,危士臣55,搆怨56於諸侯,然後快57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58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59不足於口與?輕煖60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61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62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63土地,朝秦楚64,莅中國而撫四夷65也。以若66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67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68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69人與楚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70,齊集有其一71。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72。」 「今王發政施仁7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74,行旅75皆欲出於王之塗76,天下之欲疾77其君者皆欲赴愬78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王曰:「吾惛79,不能進於是矣80。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81,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82而有恆心83者,惟士84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85。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86,是罔民87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88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89妻子,樂歲90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91,故民之從之也輕92。」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93,奚暇治禮義哉94?」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95,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96矣。雞豚狗彘97之畜,無失其時9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99,勿奪其時100,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101;申之以孝悌之義10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10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齊宣王:戰國初期齊國的國君,姓田,名辟疆,齊威王之子。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諡號宣。 2 齊桓、晉文:齊桓即齊桓公,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晉文,即晉文公,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兩人都是春秋時代的霸主。 3 仲尼之徒: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仲尼之徒,即孔子的門徒。 4 道:述說,談論。 5 臣未之聞也:「臣未聞之也」的倒裝句。 6 無以,則王乎:以,通「已」,止。無已,不願停止。王,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意思是如果不能不說的話,那麼還是談談行王道以統一天下的事吧。 7 德何如:怎樣的德行。 8 保民而王:保,愛護,使安定。意思是愛護百姓,使他們生活安定而一統天下。 9 莫之能禦也:否定倒裝句,即「莫能禦之也」。莫,代詞,沒有人。意思是沒有人能抵禦他。 10 何由:即「由何」,憑甚麼。 11 胡齕:人名,齊宣王的近臣。 12 何之:「之何」的倒裝,古代疑問句。之,動詞,往。意思是到哪裏去? 13 釁鐘:古代宗廟中的新鐘鑄成後,要宰殺牲口,取血塗鐘,進行告祭,叫做「釁鐘」。 14 觳觫:恐懼發抖的樣子。 15 若無罪而就死地:若,好像。意思是就好像無辜送去受死。 16 不識有諸:識,知道。諸,之乎,合音詞。不知道有這件事嗎? 17 愛:吝嗇。 18 誠有百姓者:誠,確實。意思是的確有這樣誤解我的百姓。 19 褊小:狹小。 20 即:就是。 21 無異:異,奇怪。意思是不要感到奇怪。 22 彼惡知之:惡,代詞,表示疑問,怎麼。他們怎麼會明白你以羊易牛的心意呢? 23 隱:傷痛、憐憫。 24 何擇焉:擇,區別。意思是有甚麼區別呢? 25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宜,應該的。意思是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了。 26 無傷:沒有關係,不要緊。 27 仁術:仁道,行仁政的途徑。 28 君子遠庖廚:庖廚,廚房。《禮記.玉藻》記載:「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之也。」 29 說:通「悅」,高興。 30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語出《詩經.小雅.巧言》。意思是別人有甚麼心思,我都能夠揣測到。 31 夫子之謂也︰夫子,對年長或有德者的尊稱,這裏指孟子。意思是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32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助語詞。乃,這樣。意思是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為甚麼這樣做,連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心意。 33 戚戚:形容內心有所觸動、有所領悟的樣子。 34 復:通「覆」,說,報告。 35 百鈞: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為三十斤。這裏是虛數,指很重。 36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視力。秋毫,秋天鳥獸新換的細毛。末,末梢。秋毫之末,形容極纖細的東西。 37 輿薪:整車的柴草。 38 王許之乎:許,相信、認可。意思是大王相信嗎? 39 獨何與:獨,單單、偏偏。與,通「歟」,歎詞。偏偏是甚麼緣故呢? 40 王之不王:王,前者為名詞,指齊宣王,後者為動詞,成就王業,取得天下。意思是您未行王道統一天下。 41 形:情形,表現。 42 何以異:怎樣區別? 43 挾太山以超北海:挾,挾持在腋下。太山,即泰山。超,超過。北海,渤海。意思是挾著泰山越過北海。 44 為長者折枝:折枝,古來有三種解釋:一說折取樹枝,一說對長輩彎腰行禮,一說為人搔癢。總之,是一件常人不難辦到的事情。 45 老吾老:老,前者是動詞,尊重的意思。後者是名詞,老人,指父母。 46 幼吾幼:幼,前者是動詞,愛護的意思。後者是名詞,幼兒,孩子。 47 天下可運於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運轉,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48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語出自《詩經.大雅.思齊》。刑,通「型」,教誨,作榜樣。寡妻,謙辭,國君的正妻,猶如國君自稱寡人。御,治理。意思是給自己的妻子作榜樣,然後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國家。 49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舉,拿,拿起。斯,此,這樣。意思是拿這樣的心思施加在別人身上罷了。 50 推恩:推廣恩德。 51 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善於推廣自己的好行為而己。 52 權:秤錘,此處作動詞,衡量,權衡。 53 度:長度,此處作動詞,用尺量長短。 54 抑:副詞,豈,難道。 55 危士臣:危,作動詞用,使……受危害。意思是使軍士臣下受到危害。 56 搆怨:搆,通「構」,結怨。 57 快:作動詞用,痛快之意。 58 吾所大欲:我最想要的東西。 59 肥甘:可口的食物。 60 輕煖:煖,通「暖」,指輕軟保暖的衣服。 61 采色:通「彩色」。 62 便嬖:君主身邊寵信的近臣。 63 辟:開闢。 64 朝秦楚:朝,動詞,使……朝見。意思是使秦楚來朝見。 65 莅中國而撫四夷:莅,臨,統治。中國,指中原。四夷,四方的少數民族。意思是成為各諸侯的盟主,安撫四方的異族。 66 若:如此。 67 緣木而求魚: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 68 殆有:殆,恐怕,可能。有,通「又」。 69 鄒:國名,當時的小國。 70 方千里者九:一千平方里土地的九倍。 71 齊集有其一:集,會集。齊國的土地會集起來,只有天下的九分之一。 72 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的意思。亦,語氣詞,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強語氣。反,通「返」。本,指王道。意思是為甚麼不回到根本上來呢。 73 發政施仁:發佈政令,施行仁義。 74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商賈,商人。藏,處,居。意思是商人都想到齊國做生意。 75 行旅:往來的旅客。 76 塗:通「途」,道路。 77 疾:憎恨。 78 赴愬:愬,通「訴」。意思是跑來申訴。 79 惛:通「昏」,糊塗,不明白。 80 不能進於是矣:進,達到。是,代詞,指孟子所講的道理。意思是不能做到如此境地。 81 敏:聰慧,通達。 82 恆產: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 83 恆心:持久遵守道德觀念的善心。 84 士︰這裏指有志之士。 85 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放,放蕩。辟,邪僻,不老實。侈,不守法則。已,通「矣」,表示確定的語氣。意思是百姓不守法規,胡作非為,甚麼事都做得出來。 86 從而刑之:接著就加以刑罰。 87 罔民:罔,通「網」,作動詞用,張開羅網捕捉。意思是使百姓陷入法網。 88 制:訂立制度,規定。 89 畜:養活。 90 樂歲:豐年。 91 驅而之善:之,動詞,往,走向。意思是驅使他們做好事。 92 輕:輕易,容易。 93 惟救死而恐不贍:惟,只。贍,充足。意思是只求避免死亡,還恐怕來不及呢。 94 奚暇治禮義哉︰奚,疑問詞,何。暇,空閒。治,學習。哪裏還有空閒學習禮義呢。 95 五畝之宅:古時每個男丁可分得五畝土地建造居所。 96 衣帛:衣,動詞,穿。衣帛,指穿絲織的衣服。古時貧民只穿布衣,帛大多是貴族穿的。 97 雞豚狗彘:豚,小豬。彘,大豬。 98 時:指家禽、家畜生長繁殖的季節。 99 百畝之田:西周實行井田制,一個男丁可分得耕田一百畝。 100 勿奪其時:奪,奪取。時,指耕種的時間。意思是不要剝奪耕種的時間。 101 謹庠序之教:謹,重視。庠序,古代學校的名稱,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意思是重視學校的教育。 102 申之以孝悌之義:申,反覆說明。孝,孝順父母。悌,尊敬兄長。意思是反覆向他們說明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德觀念。 103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白,通「斑白」,指老年人。負,背。戴,用頭頂著。意思是老年人不用背負著重物在路上奔波。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始,孟子把話題轉向「王道」,順勢提出「保民而王」的論點。 2 「以羊易牛」乃仁愛表現 孟子以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他有不忍之心,具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建立其施行王道的信心。 3 「不為」與「不能」的區別 孟子以多個比喻來說明齊宣王不肯行王道,說明宣王「不用恩」非「不能」做到。 4 推恩的具體做法 孟子提出推恩的方法和正面效果。他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明推恩的具體方法。 5 霸道之不可行 孟子從反面論述了武力稱霸、不施仁政的嚴重後果,使宣王明白必須行王道。他又使宣王說出阻礙王道實施的原因為「求吾所大欲」。 6 「保民而王」的措施 孟子闡述施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從生產及教育兩方面說明要使百姓有恆產,再對他們施以禮儀道德的教化。 (a) 制民之產﹕孟子指出明君應「制民之產」,令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b) 謹庠序之教﹕要授田給人民,讓他們種桑養蠶、飼養牲畜,使他們生活無憂,最後推行禮儀、道德教化百姓。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掌握心理,因勢利導 齊宣王向孟子詢問武力稱霸之事,孟子因勢利導,把話題轉入「王道」。並以「以羊易牛」的親身經歷,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 2 反覆設問,引人入彀 孟子掌握主導權,誘引宣王進入預先構想的問答中,闡述仁政思想,如孟子以問題推出宣王是不為非不能的結論。 3 結構嚴謹,前後呼應 本文緊扣「保民而王」這論點,層層深入展開論述,結構嚴謹。孟子巧妙地將「霸道」轉向「王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 4 善用比喻,形象鮮明 孟子善用顯淺、具體的比喻來說明論點,如以「挾太山以超北海」比喻絶對辦不到的事情。 5 正反立論,對比鮮明 把事物的正反情況相映對照,使事理更加鮮明,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以對比彰顯齊宣王恩及禽獸、功不至於百姓這種行為的反差,加強說理效果。 6 善用類比,闡明事理 孟子把性質相同、相似或者在某一點上義理相通的事物放在一起,使其相互參照,闡明事理。 7 善用例證,加強說服力 王道、仁術、不忍之心、推恩等都是較難理解的,孟子舉出顯淺生動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增強說服力。 8 語言流暢,質樸精煉 文中在散句中穿插駢語儷句,靈活貼切,整齊中又有差錯落感。文中善用虛詞來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9 文句多變,善用反問、排比 本文富於變化,善用排比、反問手法,加強文章的氣勢及感情,突出了文意。
| |||||||||||||||
111 | 語譯 | 【語譯】 齊宣王問孟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門徒沒有談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後世也沒有流傳下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如果我們不結束談話,那就說說通過王道來統一天下的事吧。」 齊宣王問到:「要怎樣的德行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愛護百姓,使百姓生活安定而統一天下,那就沒有人能夠抵禦得到了。」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憑甚麼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曾聽胡齕說.有一天,大王你坐在堂上,有人牽著牛從堂下經過,你看到便問:『牽著牛要到哪裏去?』那人回答:『準備殺了牠來祭鐘。』大王又說:『放了牠吧!我不忍心看牠恐懼發抖的樣子,好像無辜送去受死。』那人問:『那麼要廢除祭鐘這儀式嗎?』大王說:『怎麼可以廢除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是否有這回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憑這種不忍之心就足以統一天下了。百姓以為大王吝嗇,我當然知道您是不忍心。」 齊宣王說:「對呀!確實有這樣看我的百姓,齊國國土雖然狹小,可是我怎麼會吝嗇一頭牛呢?我就是不忍心看見牠那害怕發抖的樣子,好像無辜而被殺掉,所以才以羊來代替牠。」 孟子說:「大王您不要為百姓認為您吝嗇而感到奇怪。您用小的來替換大的,百姓又怎能知道您的心意呢?如果大王可憐牠無辜而被殺掉,那麼牛和羊又有甚麼分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甚麼心理呢?我並非吝嗇錢財而以羊代替牛的。看來百姓說我吝嗇也是應該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係,這正是仁愛,因為您看見牛沒有看到羊。君子對於禽獸,看到牠們活著,便不忍心看到牠們死去;聽到牠們的聲音,就不忍心吃牠們的肉。因此,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上說:『別人的心思,我能夠揣摩出來。』說的就是先生你這樣的人。我當初這樣做了,反過來探求自己為何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經先生這麼一說,使我內心有所領悟了。那麼我這種不忍之心和王道相合的原因是甚麼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向大王您報告說:『我的力量足夠舉起一百鈞,卻不能舉起一根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鳥獸身上新換的細毛,卻看不見整車的木柴。』那麼您相信他的話嗎?」 齊宣王回答:「不相信。」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恩德足以施及禽獸,卻偏偏不能惠及到百姓身上,這是甚麼緣故呢?這樣看來,拿不起一根羽毛,只是不肯用力氣而已。看不見整車的木柴,只是不肯用眼睛去看的緣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因為大王不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不行仁政統一天下,只是不肯去做,並非不能做到。」 齊宣王說:「怎麼區分不肯做和不能做呢?」 孟子說:「把泰山挾持在胳膊底下跳過北海,告訴別人說:『我不能做到。』這的確是做不到的。替老人折取樹枝,告訴別人:『我不能做到。』這是不去做,並非做不到。所以大王您不能推行仁政以統一天下,不屬於挾持泰山跳過北海之類,而是屬於為老人折取樹枝之類。」 「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小孩,(以此原則出發)統一天下就像在手掌裏轉動東西那麼容易了。《詩經》上說:『先給妻子做榜樣,然後推廣到兄弟,進而推廣到治理好國家。』指的是把仁愛之心施加在別人身上而已。所以說,推廣恩德就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就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保護不了。古代的聖賢之所以能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善於推廣自己的好行為罷了。現在大王您的恩惠足以施及禽獸,卻不能使百姓受惠,這是為甚麼呢?」 「秤一秤,然後能知道東西的輕重;量一量,然後得知物體的長短。各類事物都是如此,人的心更是這樣。請大王您衡量一下吧!」 「難道要發動戰爭,危害士臣,跟諸侯結怨,這樣做之後您心裏才痛快嗎?」 齊宣王回答:「不,我怎麼會對這樣的事感到痛快呢?我之所以這麼做,只不過想藉此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孟子說:「大王您最想得到的東西,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香甜的食物不夠吃嗎?是因為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是因為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嗎?是因為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是因為寵臣不足夠讓您使喚嗎?這些,您身邊的諸位大臣都能足夠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麼,大王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以知道了,您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都來朝拜稱臣,進而成為各諸侯的盟主,安撫四方的異族。不過以您的做法去追求自己的慾望,就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齊宣王說:「難道會像你所說的那麼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呢!爬到樹上去捉魚,雖然捉不到,可是沒有後患。以您這樣的做法去追求慾望,如果費盡心力去做,必然有後患。」 齊宣王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如鄒國和楚國作戰,你認為那一國會取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獲勝。」 孟子說:「這麼說來,小國敵不過大國,人口少的國家敵不過人口多的國家,弱國敵不過強國。天下的土地,縱橫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的土地湊合起來也只不過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國力去降服九分之八,這與鄒國跟楚國為敵有甚麼分別呢?何不回到根本之道呢! 現在如果大王能發佈政令,施行仁政,讓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齊國來當官,耕種的農民都想到齊國的土地上耕種,商人都想到齊國的市場上存放貨物,旅客都想在齊國的道路上出入往來,天下那些憎恨國君的人,都想到大王面前申訴。如果能做到這樣,又有誰能抵禦得住呢?」 齊宣王說:「我混亂糊塗,不能做到如此境地。希望先生能輔助我,明確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敏,也願意試一試。」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卻持有遵守道德觀念的善心,這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於一般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就沒有道德觀念了。如果沒有善心就會胡作非為,甚麼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以刑法懲罰他們,這等於張網陷害百姓。怎麼會有仁君當政卻做出陷害人民之事呢?因此,賢明的君主制定人民的產業,一定要使他們對上足以贍養父母,對下足以養活妻子和兒女。在豐收之年,豐衣足食,荒年也能免於餓死;然後驅使他們行善,那麼百姓便容易服從您了。 現在大王也為百姓制定產業,可是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養活妻兒;豐年卻生活困苦,荒年更難免餓死,這樣人民僅僅救活自己的性命還怕來不及,又哪有時間學習禮義呢?」 「大王您如果想推行仁政,為何不從根本著手呢?每家發給五畝土地,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的衣服了。雞、狗、豬、羊等家畜,不要耽誤他們生育繁殖的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一百畝的土地,不要延誤耕種的時間,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用挨餓了。在這個基礎上,重視學校的教育,反覆向他們申訴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那麼頭髮斑白的老人就不用背負著重物在路上奔波了。老年人能穿帛吃肉,普通的百姓不用挨餓受凍,這樣還不能一統天下,那是從來沒有的事。」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試排列本文的次序。 A 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B 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C 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實行王道。 ____à____à____ 2 孟子利用甚麼事件引起齊宣王對仁政的興趣? A 緣木求魚 B 為長者折技 C 挾太山以超北海 D 以羊易牛 3 孟子以甚麼手法來把武力稱霸之事轉為「王道」? A 反覆設問 B 因勢利導 C 對比手法 D 比喻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明了甚麼的具體方法? 5 「保民而王」的描施有哪兩項?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BàCàA 2 D 以羊易牛 ü 3 B 因勢利導 ü 4 孟子從正面提出了推恩的具體方法。 5 「制民之產」、「謹庠序之教」。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緣木求魚」這個比喻說明了甚麼道理? 2 本文善用對比手法,試從文中找出與下列句子作對比的語句。 (1) 吾力足以舉百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運用對比手法有何好處? 4 本文善用例證,試指出以下例子運用了甚麼例證,以及其說明的道理。
5 承上題,運用例證說理有何好處?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緣木求魚」用爬到樹上去捉魚的荒謬行為,說明宣王欲以齊國一己之力戰勝天下的諸侯國是十分愚蠢的行為。 2 (1) 吾力足以舉百鈞 而不足以舉一羽 (2)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見輿薪 (3) 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王之不王,是折扳之類也 (4)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3 把事物的正反情況相映對照,使事理更加鮮明,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4
5 顯淺生動的例子,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增強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