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篇章編號

【篇章編號】

1018

              

102

篇章名稱

【篇章名稱】

孟子.梁惠王上(第六章)(孟子見梁襄王)(1018)

              

103

來源

高考題庫2009

              

104

文類

【文類】

先秦、秦漢、魏晉散文

              

105

作者

【作者】

孟子 (9106)

              

106

題解

【題解】       

        《孟子.梁惠王上》(第六章)的內容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處於戰國七雄爭霸的時代,社會矛盾漸趨激烈,兼併戰爭日益頻繁。孟子到處宣揚「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思想,在當時符合了人民的願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本篇孟子與梁襄王的對答,既鮮明地表明了孟子的主張,又表現出高超的談話藝術。

              

107

文本

《孟子.梁惠王上》(第六章)

        孟子見梁襄王1。出,語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3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4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5?』對曰:『不嗜6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7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8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9,沛然10下雨,則苗浡然11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12之?今夫天下之人牧13,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14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108

注釋

【注釋】

1      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

2      語:告訴、對人說。

3      就:接近、走近。

4      卒然:通「猝然」,突然。

5      孰能一之:孰,誰。之,指天下。意思是誰能統一天下呢?

6      嗜:愛好、喜歡。

7      與:跟從。

8      七八月:這裏用的是周代的曆法,相當於農曆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

9      油然作雲:油然,興盛的樣子。意思是烏雲密佈。

10    沛然:水勢很大的樣子,這裏形容雨量充足。

11    浡然:浡然,興起貌。

12    御:阻止。

13    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意指國君。

14    由:通「猶」。

              

109

內容分析要點

【內容分析要點】

1     孟子對梁王的描述

        孟子在起首先描述梁襄王的形象,梁襄王遠看不像國君的樣子,近看沒有使人敬畏的表現。描述梁襄王的形象,為下文孟子論述如何使天下歸心作出了鋪墊。

2     孟子與梁王的對話

A     安定天下的方法

        梁襄王問孟子如何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便說統一天下才會安定,繼而續說不嗜好殺人的國君就能統一天下的道理。

B     天下歸心的要訣

        不喜愛殺人的君主是「天下莫不與也」,孟子以禾苗的生長環境作比喻,人民就如禾苗,如果國君能愛惜民眾,百姓自然「歸之」。

C     孟子的目的

        孟子與梁襄王對話,目的在於宣揚仁政思想,並勸說國君(梁襄王)善待百姓,施行仁政,使萬民安定歸心。

              

110

寫作手法要點

【寫作手法要點】

1     文氣充沛

        孟子的文章往往言簡意深,論辯極具氣勢,《孟子.梁惠王上》此文亦不例外。本文文氣充沛,孟子逐一帶出仁政思想,配合比喻,反問和正反對照等語言技巧,使論辯極具說服力,目的是要令梁襄王心服接納。

2     運用問答,層層說明

        《孟子.梁惠王上》採用問答語錄體,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說明「仁政愛民」的重要性。孟子晉見梁襄王,襄王一次又一次的詢問,順勢把孟子的仁政思想帶出。

3     比喻貼切

        比喻是孟子常用的說理方式,更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以生動的比喻說明「天下莫不與也」的道理。孟子以禾苗的生長環境作比喻,暗示人民亦如禾苗般。如果君主愛民,百姓必歸隨,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樣,浩浩蕩蕩。

4     善用反問

        孟子的論辯中常用反問,表示國君如果能行仁政和不嗜殺人,人民歸順,便沒有人能對抗和阻擋他,便能統一天下。這種反問的寫作手法顯示了孟子肯定的論辯立場,又使論辯更有說服力,勢不可阻。

5     正反對照

        孟子喜愛把一個概念從正面兩邊反覆申述,使讀者更清晰明白。如果君主喜愛殺人,百姓便會離開及減少;相反,若君主愛惜民眾,不嗜殺人,百姓自然「歸之」。

6     語言質樸精煉

        全篇沒有艱深的語言,表達出非常清晰的思想。孟子藉著這樣簡單的對話,在時代裏宣揚了他的仁政愛民思想。

              

111

語譯

【語譯】

        孟子謁見梁襄王,出來以後,告訴旁人說:「遠遠望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現。他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統一才會安定。』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殺人的國君,就能統一天下。』他又問:『那有誰來跟從他呢?』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跟從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況嗎?七八月間(夏歷五六月間)長時間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湧起烏雲,嘩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長起來了。國君如果能這樣,又有誰能對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國的君主,卻沒有一個不是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仰望著他了!果真這樣的話,百姓們歸隨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樣,浩浩蕩蕩,有誰能阻擋得住呢?』」

              

112

理解內容(問題)

【理解內容】

1      本文以梁襄王與孟子的一問一答展開,請排列次序:

        A梁襄王詢問怎樣才可以統一天下

        B梁襄王詢問怎樣使天下得到安定

        C孟子說不嗜殺人的君主能統一天下

        D孟子回答使天下歸於一統

        (1)____            (2)____            (3)____            (4)____

2      孟子為何在起首說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3      根據文意,百姓對於嗜殺人和不嗜殺人的君主有何反應?

        對於嗜殺人的君主:

        對於不嗜殺人的君主:

              

113

理解內容(答案)

【理解內容答案】

1      (1)__B__         (2)__D__         (3)__A__         (4)__C__

2      暗示孟子對梁襄王的印象是:不符合人民的願望 / 未能得到人民的跟從、歸順 / 未能行仁政愛民

        (言之成理亦可)

3      對於嗜殺人的君主:望而生畏 / 不願追隨、離開

        對於不嗜殺人的君主: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 / 人民歸順

              

114

理解技巧(問題)

【理解技巧】

1      孟子在本篇採用比喻,試說出「苗」和「雨」分別比喻甚麼?

2      文中「其如是,孰能御之?」、「沛然誰能御之?」二句屬於哪一種寫作手法?

        A反問

        B疑問

        C反覆

        D正反

3      承上題,以上句式對於孟子的論辯有著甚麼作用?

        A使立場肯定

        B使立場不肯定

        C使立場模糊

        D並無立場可言

              

115

理解技巧(答案)

【理解技巧答案】

1      「苗」:百姓 / 人民

        「雨」:君恩 / 君主的仁政

2      A反問    ü

3      A使立場肯定                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