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014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孟子.公孫丑上(節錄)(孟子曰仁則榮) (1014)
|
103 | 來源 | 高考題庫2007
|
104 | 文類 | 【文類】 先秦、秦漢、魏晉散文
|
105 | 作者 | 【作者】 孟子 (9106)
|
106 | 題解 | 【題解】 本文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主旨仍在勸導統治者實行仁政,同時又強調了任用賢才,明確政刑的重要作用。勸告統治者要居安思危,勤於政事,不要懈怠,以免自招禍患。本文大量引用了《詩經》、《尚書》以及孔子的話,作為論據,支持了自己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另外,比喻手法的運用也使抽象的說理變得形象化。
|
107 | 文本 |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1,是猶惡濕而居下2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3,及是時,明其政刑4。雖大國,必畏之矣。《詩》5云:『迨6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7,綢繆牖戶8。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9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10,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11云:『永言配命12,自求多福。』《太甲》13曰:『天作孽,猶可違14;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
108 | 注釋 | 【注釋】 1 惡辱而居不仁:厭惡受到屈辱但又不願施行仁義之舉。 2 惡濕而居下:厭惡潮濕但又置身於低窪近水之地。 3 閒暇:和平安寧。 4 明其政刑:明確頒佈政策法規。 5 此處的詩句引自《詩經.豳風.鴟鴞》。 6 迨:趁著。 7 徹彼桑土:徹,剝取,剝離。桑土,桑根之皮。 8 綢繆牖戶:綢繆,捆紮,纏繞。牖戶,門窗。意思是以桑土補好窗戶和門房。 9 知道:懂得道理。 10 般樂怠敖:般樂,快樂。怠,鬆懈。敖,通「遨」,遊玩。 11 此處的詩句引自《詩經.大雅.文王》。 12 永言配命:永,長久。言,助語詞。配命,服從天命。 13 《太甲》:《尚書》中的一篇。 14 天作孽,猶可違:孽,不祥、怪異的徵象。古人認為如果人世出現不公之象,上天就要降臨災禍,如果統治者修德改正,災禍就可消除。違,避。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實行仁政 孟子勸導統治者實行仁政,指出厭惡受到屈辱,但又不願施行仁義之舉是不合理的。然後再指出厭惡受到屈辱應該要執行的措拖。 2 仁政的具體措施 孟子認為統治應該貴德尊士、明其政刑、居安思危、勤於政事。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結構嚴謹,條理清晰 本文在於勸導統治者實行仁政,同時又強調了任用賢才,明確政刑的作用。開首道出不想受辱又不願施行仁義之舉是不合理的,再勸告統治者要貴德尊士、居安思危,以免自招禍患。 2 善用例證,加強說服力 本文運用了不少語例來勸告統治者居安思危,用心治理國事,做到防患於未然。 3 善用比喻,形象鮮明 孟子善於運用顯淺、具體的比喻來說明論點,如以「猶惡濕而居下也」來比喻「惡辱而居不仁」,形象鮮明。 4 善用對偶,語言簡潔 本文使用排偶句式,語言簡潔精煉又概括,以準確、凝練的語言來表達豐富、深刻的思想。 5 語言流暢,質樸精煉 本文用語淺白,精煉準確,沒有冗句和生僻辭彙。
|
111 | 語譯 | 【語譯】 孟子說:「仁就獲得尊榮,不仁就招來恥辱。如今有人厭惡恥辱卻又安於不仁,這就像厭惡潮濕卻又安於居住在低窪的地方一樣。如果真的厭惡恥辱,就不如崇尚道德、尊重士人,讓賢人在位做官,讓能人在職辦事。國家太平無事,趁這時候修明政教刑法,即使大國也必然會怕它了。《詩經》上說:『趕上天氣沒陰雨,取來桑皮拌上泥,窗洞門戶細修葺。從今下邊的人,有誰再敢把我欺?』孔子說:『做這篇詩的人,真懂得道啊!能治理好他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如果國家太平無事,趁這時候尋歡作樂,怠惰傲慢,這是自找災禍啊。禍與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上說:『永遠配合天命,自己求來眾多的幸福。』《太甲》說:『上天降下災禍,還有辦法可躲;自己造下罪孽,那就別想再活。』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甚麼? 2 本文的風格是怎樣的? A 偏激 B 浪漫 C 說明力強 D 模稜兩可 3 以下哪項不是本文的內容? A 實行仁政 B 任用賢才 C 明確政刑 D 保衛國土 4 怎樣才能做到「雖大國,必畏之矣」。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勸君主推行仁政。 3 D 保衛國土 ü 4 「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本文把「惡辱而居不仁」比喻成甚麼? 2 承上題,這是甚麼比喻手法? A 明喻 B 暗喻 C 借喻 D 借代 3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1) 引用 (2) 對偶 (3) 排比 (4) 比喻 A (1)、(2) B (1)、(3) C (2)、(4) D (3)、(4) 4 承上題,運用這兩種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惡濕而居下。 4 增強說服力以及氣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