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篇章編號 | 【篇章編號】 1011
| |||||||||||||||
102 | 篇章名稱 | 【篇章名稱】 諫逐客書(節錄)(臣聞吏議逐客) (1011)
| |||||||||||||||
103 | 來源 | 簡單跨篇章問題(2010年)
| |||||||||||||||
104 | 文類 | 【文類】 先秦、秦漢、魏晉散文
| |||||||||||||||
105 | 作者 | 【作者】 李斯 (9105)
| |||||||||||||||
106 | 題解 | 【題解】 李斯(公元前280-前208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秦代著名政治家,師承荀子,學習帝王之術,治國之道。公元前237年入秦,先在宰相呂不韋府中做門客,後來做了秦王嬴政的侍衛。秦王賞識李斯的才華,先任命他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命其制定統一六國的政策。公元前221年,秦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李斯升任為宰相。 諸侯競爭時代,東方各國為削弱秦國對外擴張的實力,派大批間諜去破壞。公元前237年,韓國派水利專家到秦國,勸秦修建灌溉渠,目的想使秦國把人力、財力用在浩大的水利工程上,從而不能對外用兵。這一計謀後來暴露,秦國貴族借機大做文章,上言秦王,請求逐客,被秦王採納,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寫下這篇有名的《諫逐客書》。 文章共四段,此處節錄的是第一、三、四段。未選入的第二段內容是敘述秦王喜歡別國的珍寶、美女、音樂,比較秦國對物對人的不同態度,指出「重物輕人」的危害,論證逐客做法的錯誤。
| |||||||||||||||
107 | 文本 | 《諫逐客書》 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竊1以為過矣!昔繆公2求士,西取由余於戎3,東得百里奚於宛4,迎蹇叔5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6,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7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8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張儀9之計,拔三川10之地,西並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漢中13,包九夷14,制鄢、郢15,東據成皋16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17,使之西面事秦18,功施19到今。昭王得范雎20,廢穰侯,逐華陽21,彊公室22,杜私門23,蠶食24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25,卻賓客以業26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27。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 |||||||||||||||
108 | 注釋 | 【注釋】 1 竊:私下,表示自謙的話。 2 繆公:繆,古通「穆」。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3 西取由余於戎:由余,本為晉人,後來入逃到戎,繆公屢次使人設法招他歸秦,以客禮待之。後秦用由余之計伐戎,遂霸西戎。戎,中國古代西部少數民族的統稱。 4 東得百里奚於宛:百里奚,本為虞大夫,晉滅虞,奚被晉國俘去,作為晉獻公女兒陪嫁的奴僕入秦。奚從秦國逃到楚國,被楚國邊境的人所執。繆公聞其賢,以五張羊皮贖回,並任用為相。宛,楚地,今河南南陽市。 5 蹇叔:百里奚對繆公說:「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於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蹇叔當時遊宋,故迎之於宋。 6 求丕豹、公孫支於晉:丕豹,丕鄭之子,鄭被殺,豹自晉奔秦,秦繆公任用為將。公孫支,又名子桑,先遊晉,後歸秦。 7 商鞅:本衞之庶公子,西入秦,佐秦孝公變法,使秦富強。後來秦孝公以商於之地封之,號曰商君。 8 舉:攻克,佔領。 9 張儀:魏人,惠王用為相,為秦籌劃連橫的計策,此句以下諸事,並非都是張儀之計,因張儀曾為相,故皆歸功於他。 10 三川:本韓地,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地帶。 11 巴、蜀: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和西部。 12 上郡:本魏地,今陝西榆林專區。 13 漢中:本屬楚,今陝西漢中專區。 14 包九夷:包,併吞。九夷,屬楚的部族。 15 制鄢、郢:鄢,本楚地,今湖北宜城。郢,楚都,今湖北江陵。 16 成皋:一名虎牢,為著名軍事要塞,今河南滎陽縣境內。 17 遂散六國從︰六國,韓、魏、燕、趙、齊、楚。從:同,通「縱」,東方六國結成聯合戰線以抵抗秦國的一種策略。 18 西面事秦:西面,向西。事,侍奉。 19 施:延續。 20 范雎:魏人,字叔。 21 廢穰侯、逐華陽︰穰侯、華陽,都是昭王母宣太后之弟。穰侯等專權,范雎說秦昭王免穰侯相國之職,與華陽君等並逐出國關。 22 彊公室:增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 23 杜私門:杜,杜塞、杜絕。私,指權臣豪門。這裏指限制權臣豪門的權力。 24 蠶食:形容逐步攻取各諸侯國領土。 25 棄黔首以資敵國:黔,黑色。黔首,秦國統治者對百姓的稱呼。資,資助、給。 26 業:作動詞,成就其事業。 27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而藉,借。齎,給予。
| |||||||||||||||
109 | 內容分析要點 | 【內容分析要點】 1 客卿對秦國的貢獻 文中舉出秦國四位君主均重用客卿,如秦繆公從宛地得到百里奚,並道出了秦國因重用客卿而使國家變得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客卿不但沒有辜負秦國,而且如果君主疏遠賢士,秦國會失去豐厚的實力。 2 驅逐客卿對敵國有利,對秦國不利 作者指出有志建立王業的人要不嫌棄民眾,才能彰明他的德行,百姓是不分異國它邦的。如果秦國不用客卿,是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 3 再度申明論點 作者指出不生於秦國卻願意效忠秦國的賢士有很多,驅逐客卿是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這會造成內部空虛,秦國對外與諸侯結怨,國家會出現危難。
| |||||||||||||||
110 | 寫作手法要點 | 【寫作手法要點】 1 滔滔雄辨 本文寫得理據充足、雄辨滔滔,論點明確、論據充分。作者又以不同的說理技巧說服秦王,運用不同的寫作手法增加氣勢,使人信服。 2 開門見山 本文開首即云﹕「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一開始就提出總論點,十分鮮明有力。 3 運用事例 作者舉出多個事例支持論點,道出四位君主均任用客卿,他們的成就都是靠任用客卿才能取得的。 4 善用比喻 本文以比喻說理,如描寫泰山不拒絕土壤的堆積,所以能夠成就其大;河海不拒絶細小流水的匯入,所以能夠成就其深,以泰山、河海,比喻有志建立王業的人要不嫌棄民眾,才能彰明德行。 5 正反立論 作者首先正面道出四位君主的成就是得力於客卿,再從反面論述倘若君主疏遠有才之士,就不可能使秦國民富國強,反覆論證,把客卿對秦國的重要闡述得極為透徹。 6 對比手法 作者道出任用客卿能使秦國強大,與不任用客卿對敵人有利、對秦國統一大業不利作對比,增強說服力。 7 善用排比、對偶 文中多用排比、對偶句,如「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等,使文章雄渾奔放。
| |||||||||||||||
111 | 語譯 | 【語譯】 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逐客卿之事,我認為是不恰當的。從前秦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百里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求得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於秦國,但秦繆公重用他們,吞併了二十國,於是稱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眾多,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佔領千里土地,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秦惠王採納張儀之計,攻下三川地區,西進巴、蜀,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吞併九夷,控制鄢、郢之地,東面佔據成皋之險,割取肥田沃土,拆散了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功績延續至今。昭王得到范雎,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鞏固王室權力,杜絕外戚私門,蠶食諸侯領土,使秦國成就帝業。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之功。由此看來,客卿哪有辜負秦國的地方!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 [……] 我聽說田地廣則糧食多,國家大則人口眾,軍隊強則將士勇。因此,泰山不拒泥土,使它變得高大;江海不捨棄細流,所以能變得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故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分異國它邦,那樣使會使四季美好,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的緣故。現在卻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是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 物品不產於秦國,卻很寶貴的有很多;賢士不生於秦,卻願意效忠的亦有很多。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部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與諸侯結怨,再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事情。
| |||||||||||||||
112 | 理解內容(問題) | 【理解內容】 1 本文主要的論點是甚麼? 2 本文的文風是怎樣的? A 氣勢磅礴 B 曲折委婉 C 莊諧並重 D 哀怨纏綿 3 李斯以秦國先王為例子支持自己的論點,試按文中所述,用自己的文字完成下表。
4 以下哪一項不是驅逐客卿帶來的後果? A 使秦國沒有豐厚的實力 B 使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 C 使秦國發生內亂 D 增強敵國的實力
| |||||||||||||||
113 | 理解內容(答案) | 【理解內容答案】 1 反對驅逐客卿。 3
| |||||||||||||||
114 | 理解技巧(問題) | 【理解技巧】 1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運用了甚麼說理手法? A 先破後立 B 先立後破 C 先抑後揚 D 開門見山 2 文中四位君主的例子是屬於甚麼例子? A 設例 B 事例 C 語例 3 文中有具因果關係的句子,試指出其因或果。
4 承上題,第(1)、(2)組句子與第(3)組句子有何關係? 5 本文善用排比手法,試在文中找出三組排比句,並指出此手法的優點。 排比句﹕ 優點﹕
| |||||||||||||||
115 | 理解技巧(答案) | 【理解技巧答案】 1 D 開門見山 ü 2 B 事例 ü 3
4 比喻,以泰山、河海比喻有志建立王業的人要不嫌棄民眾,才能彰明德行。 5 排比句﹕「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等。(任舉三例) 優點﹕加強語意,增強文章氣勢。 |